“在怀疑和肯定中负重前行”丨王永胜《口吃简史》新书分享会



“每当我回忆这个噩梦般的时刻,

我总看不清那个口吃小孩的面容,

他仿佛裹在云雾里,

仿佛是一尊小小的古罗马雕像。 

古罗马工匠在创作时大多不会雕出雕像的瞳仁,

这反而使得雕像能用全身来“观看”你。”

——王永胜《口吃简史》


新年伊始,我们为你推荐,有意思的文学沙龙。

说起“口吃”,你想到什么?近日,可能是国内第一本口吃专书的《口吃简史》出版,作者王永胜,是一位作家。因儿时恶作剧,学别人口吃,结果自己也变成了真的口吃患者。幸运的是,他没有沉溺于个人困境,而是推己及人,探索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构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写作方式,并且用写作治愈了自己。

口吃,作为一种言语流畅障碍,一种潜藏在社会表层下的隐疾,口吃之人往往沉默寡言、难以开口,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历史的背景板。但是,《口吃简史》的作者王永胜却不这么认为,身为口吃者的一员,他深耕历史,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取了八位代表人物,讲述口吃者们的故事,解读他们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与书中不同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下同样被“口吃”折磨的名人之间,形成一一对话关系。

《口吃简史》以“口吃”为线索,打通古今中外,考察了韩非、毛姆、朱见深等几位口吃人物的故事。它将人物经历与作品解读融为一体。有细致入微的作品分析,也有娓娓道来的命运讲述,更试图解析口吃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成因。

1月4日,新年伊始第一场文学沙龙,我们邀请作家王永胜携新书《口吃简史》做客,举办新书分享会。一同到来的嘉宾有作家、《江南》杂志副主编哲贵、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力君,将与主持人、《西湖》杂志编辑李璐对谈,谈谈i人如何逆袭和突围,如何在怀疑和肯定中负重前行,“自卑与超越”的故事,读读这部颇有趣味的“你与我的治愈之书”

欢迎报名参加!



活 动 详 情


| 主题 |

“在怀疑和肯定中负重前行”——

王永胜《口吃简史》新书分享会


| 时间 |

1月4日(周六)14点00分


| 本书作者 |

王永胜


| 嘉宾 |

哲贵

(作家、《江南》杂志副主编)

陈力君

(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 主持 |

李璐

(《西湖》杂志编辑)


| 主办 |

钱报读书会

上海文艺出版社

《江南》杂志社  纯真年代书吧


| 报名 |

请加“纯真年代小助手”登记报名

     小助手1(已加满)

小助手2    


| 直播 |

本场活动现场名额有限,

不能来现场的书友欢迎届时看视频号直播。


| 地点 |

纯真年代书吧·宝石山店

杭州市西湖景区北山街32号西侧保俶塔前山路8号

电话0571-87968178

(公交站:葛岭

驾车:导航「纯真年代书吧宝石山店」

或者「保俶塔前山路」

打车:定位「宝石山下二弄」下车后

步行导航纯真年代书吧)




嘉 宾 介 绍

图片

王永胜

浙江温州人,1982年出生,早年口吃,业余习武,文章散见于《读库》《书城》《随笔》《青年文学》,已出版作品《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云朵背后的云朵》等。


图片

哲  贵

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南》杂志副主编。已出版小说《信河街传奇》《仙境》《化蝶》,非虚构作品《金乡》等。曾获郁达夫短篇小说奖、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汪曾祺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


图片

陈力君

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鲁迅研究、影视文化思潮和现象。


图片

李  璐

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西湖》杂志编辑。有评论发表于《十月》《青年文学》《长江文艺》《上海文学》《广西文学》《时代文学》等。出版有评论集《灵性的生长》《论废名的创作特征》。



相 关 书 籍

图片

《口吃简史》

作者: 王永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0-1


作者因儿时的一次恶作剧,成为口吃患者。幸运的是,他没有沉溺于个人困境,而是推己及人,探索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构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叙事模式。

本书以“口吃”为线索,打通古今中外,考察了德摩斯梯尼、韩非、毛姆、朱见深等九位口吃人物的故事。它将人物经历与作品解读融为一体。有细致入微的作品分析,也有娓娓道来的命运讲述,更试图解析口吃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成因。它是关于“自卑与超越”的故事,也是你与我的治愈之书。


编辑推荐:


※ 面对口吃困境,i人如何逆袭与突围


作者因儿时的一次恶作剧,口吃如影随形,痛苦和焦虑吞噬着自信。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困境。而在漫长挣扎中,通过读书和写作,直面困境,让自己完成蜕变。也因这孤独的自我求索,作者对患有口吃的历史人物,如德摩斯梯尼、韩非、扬雄、毛姆、朱见深等,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共情。



※ 以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解读历史文化人物,获得沟通古今的全新视角


口吃作为疾病,它对于患者的心理、生活、创作均会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作者即从此角度入手,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或参考苏珊•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去体会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口吃人物,从而获得沟通古今的全新视角。其中既有细节,也有理论;既有故事,也有考证。



※ 与心中的“兽”坦然和解:九个“书写即救赎”的故事


与“社恐”相似,口吃有时是内心自卑感的外显。每个人或多或少面临过口吃的处境。书中九位口吃人物都是创作者。通过创作,口吃所带来的疏离感、冷眼旁观的姿态、内省的性格,反而让他们找到观察、书写这个世界的独特角度,以及安身立命的方式。正如扬雄创作《太玄》,“他心中已经生成另一番包罗万象的天地万物,他再被自己创造的天地万物所照亮”。

图片


精彩节选


毛姆8岁丧母,10岁丧父,年纪轻轻就寄养在牧师叔叔亨利冰冷的家中。童年失爱,早年生活的陡然变化,是造成毛姆口吃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个缺陷,他甚至根本不适合从事他叔叔所期望的教职工作。与此同时,口吃也和其他因素(例如在性取向上并不循规蹈矩)一起裹挟着,塑造了毛姆敏感、羞涩、冷眼旁观的性格。对毛姆来说,口吃无疑是他“华冠”上一块最重的“灰尘”、枷锁上最醒目的一处部件。“华冠灰尘”是毛姆很喜欢的一个词,1915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原本取名《华冠灰尘》,无奈早已有人捷足先登,毛姆退而求其次,就把书名定为《人性的枷锁》。

毛姆曾有过一次挫败的经历。有一次,叔叔带他坐火车去伦敦,当天叔叔让他自己回去。三等座售票处排着一队长龙,终于轮到他时,他怎么也说不出“惠斯泰布尔”这个词,他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后面的人等得不耐烦了,他还是说不出来。突然,两个男人把他推到一边。“我们可不能等你一个晚上,”他们说,“别浪费时间了。”于是他不得不回到队伍后面重新排队。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的耻辱,所有人盯着他看。

儿时便有的口吃毛病让他与这个世界进一步疏远,并使他在极其痛苦的同时异常敏感。口吃给他的生活造成了阻碍,因此,成年后,他习惯身边带一位翻译,一个善于交际、性格开朗的小伙子——这个人往往也是他的情人——作为他的中间人与陌生人进行接触,毛姆则或多或少地退居幕后。虽然毛姆竭力保护自己,但他依然脆弱无比。

毛姆将整个人生写入他的书中。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他们大多刻薄、羞涩,也爱慕虚荣。在《人性的枷锁》里,毛姆把以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菲利普写成瘸子。口吃转换成瘸子,是一处高明的创造,因为瘸子和口吃,都会给当事人带来深深的屈辱感,而在描写上,瘸子比口吃更具有画面感。于是,可怜的菲利普就“瘸”了整部厚厚的书。

在《人性的枷锁》第11章,毛姆写到了菲利普求学时受到的屈辱——


菲利普看见有个男孩跑过去,想抓他,但他那条跛腿根本追不上,其他人都看准了机会从他身边直接冲过去。有个人异想天开地开始模仿菲利普瘸着跑步的怪样子,其他孩子看了都大笑,接着全部跟随第一个人模仿起来,他们围着菲利普,怪里怪气地装跛脚,一面大声尖叫,发出刺耳的笑声,在这个新把戏里兴奋得昏头转向。有个孩子伸出脚绊了菲利普一下,菲利普也一如往常,毫不意外地重重摔倒在地,膝盖都擦破了。他爬起来,他们笑得更大声了,有个男孩从背后推了他一把,要不是有人接住他,他一定又要再摔倒一次。他们以取笑菲利普的畸形为乐。


模仿、嘲笑、攻击是人的天性。口吃的人,对此深有体会。

毛姆意识到,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必须经历一个“相同的过程”才能意识到自我,意识到独立完整的有机体,而“这当中又有一些不同”,因为口吃(书中是跛脚)的人意识到的是不同于正常人的残缺感与疏离感,这种感觉进入青春期之后会特别明显。他羡慕那些可以正常表达,融入群体生活的正常人,“你会看见这些人在圣灵降临节跑到汉普斯特德荒野跳舞,在足球赛场呐喊,或者从帕摩尔街的俱乐部对皇家仪仗队欢呼”,而毛姆(书中是菲利普)从天真无邪的童年,过渡到拥有痛苦的自我意识,是因为他的口吃(跛脚)引来的嘲笑而激发的。

绝大多数口吃者都是男性,而且几乎都是在童年——毛姆是在八九岁——变成口吃,背后有其原因。因为男孩比女孩调皮,有更强烈的模仿和嘲笑的冲动,而此时又是学习语言的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口吃。毛姆提醒我的是,口吃的人要更加艰难地跋涉这条长长的幽暗慌乱的青春期过道。与此同时,青春期的迷茫、慌乱、敏感、羞涩,又“加持”在口吃者的身上,等于是在幽暗的画布上再抹一层幽暗的色彩。

由于口吃和羞涩,成名前的毛姆不会有太好的猎艳成绩。他最初企图跟一个妓女搭讪,但那个姑娘惊人的沉着,当毛姆磕磕巴巴提议要给她买杯酒时,那妓女一扭头,轻蔑地走开了。我想,这应该是毛姆自买票经历之后,受到的又一次内心重创。

《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曾在夜间绝望地游荡,后来他发现有户人家正在办派对,他站在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中间,在门房背后看着宾客陆续抵达,听着从窗户传来的悠扬乐声,尽管天气很冷,偶尔还是会有一对男女在阳台上驻足透气。菲利普一面想象他们是彼此相爱的恋人,一面心情沉重地转身,一瘸一拐地沿着街道离开。阳台上那个男人的地位,是他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会正眼看他而不厌恶他的残疾。

恋爱中的自卑感最致命。口吃的人,对此也深有体会。

口吃也会影响毛姆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对情人的态度。他刻薄、残酷,甚至沉迷于相互折磨。《人性的枷锁》的后半部,其实就是写菲利普和他恋人旷日持久的相互折磨的过程。

而毛姆对口吃的解脱之道是,承认它,然后超越它。这句话虽然很心灵鸡汤,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毛姆有学医的经历,这让他更好地了解人性。他在上解剖课时,曾徒劳地寻找某一根神经,老师以高超的技术在一处他没想到的地方找到了它。他感到恼火,因为教科书误导了他。老师笑着说:“你得明白,正常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

这段经历让毛姆刻骨铭心,他反复把它写在自己的书里。在《人性的枷锁》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我都能读到这段故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扇门,只要这扇门打开了,心结就打开了。这段经历,正是打开毛姆心里这扇门的钥匙。

毛姆在《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说:


虽然他说的是解剖,但同样说出了人性的真理。这句随口之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许多金玉良言则不过如此,那时以来很多年过去了,我对人性更多的了解,只有进一步使我确信这句话的真理性。我遇到过成千上百似乎完全合乎标准的人,然而我发现,他们当下的某一特性如此显著,以致几乎可以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在种种最平常的外表下找出人的隐藏着的奇特之处,这让我得到了不小乐趣。我时常惊奇地在一些人身上发现他们可怕的堕落,而这些人你可以说是完全普普通通的人。最后,我寻找正常的人就如同寻求一幅艺术珍品。这样,对他的了解所能给我的那种特别的满足,我想只能称之为审美愉悦。


当毛姆把口吃这块看上去“不正常”的小拼图拼在整个人性的版图之上,不正常的感觉就会被消融。当毛姆通过洞悉人性的方式,从口吃的苦闷之中脱身之后,他的视角开始变得人性、悲悯。两者之间,其实就是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