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回忆这个噩梦般的时刻,
我总看不清那个口吃小孩的面容,
他仿佛裹在云雾里,
仿佛是一尊小小的古罗马雕像。
古罗马工匠在创作时大多不会雕出雕像的瞳仁,
这反而使得雕像能用全身来“观看”你。”
——王永胜《口吃简史》
活 动 详 情
嘉 宾 介 绍
王永胜
浙江温州人,1982年出生,早年口吃,业余习武,文章散见于《读库》《书城》《随笔》《青年文学》,已出版作品《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云朵背后的云朵》等。
哲 贵
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南》杂志副主编。已出版小说《信河街传奇》《仙境》《化蝶》,非虚构作品《金乡》等。曾获郁达夫短篇小说奖、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汪曾祺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
陈力君
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鲁迅研究、影视文化思潮和现象。
李 璐
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西湖》杂志编辑。有评论发表于《十月》《青年文学》《长江文艺》《上海文学》《广西文学》《时代文学》等。出版有评论集《灵性的生长》《论废名的创作特征》。
相 关 书 籍
《口吃简史》
作者: 王永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0-1
编辑推荐:
※ 面对口吃困境,i人如何逆袭与突围
作者因儿时的一次恶作剧,口吃如影随形,痛苦和焦虑吞噬着自信。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困境。而在漫长挣扎中,通过读书和写作,直面困境,让自己完成蜕变。也因这孤独的自我求索,作者对患有口吃的历史人物,如德摩斯梯尼、韩非、扬雄、毛姆、朱见深等,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共情。
※ 以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解读历史文化人物,获得沟通古今的全新视角
口吃作为疾病,它对于患者的心理、生活、创作均会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作者即从此角度入手,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或参考苏珊•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去体会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口吃人物,从而获得沟通古今的全新视角。其中既有细节,也有理论;既有故事,也有考证。
※ 与心中的“兽”坦然和解:九个“书写即救赎”的故事
与“社恐”相似,口吃有时是内心自卑感的外显。每个人或多或少面临过口吃的处境。书中九位口吃人物都是创作者。通过创作,口吃所带来的疏离感、冷眼旁观的姿态、内省的性格,反而让他们找到观察、书写这个世界的独特角度,以及安身立命的方式。正如扬雄创作《太玄》,“他心中已经生成另一番包罗万象的天地万物,他再被自己创造的天地万物所照亮”。
精彩节选
菲利普看见有个男孩跑过去,想抓他,但他那条跛腿根本追不上,其他人都看准了机会从他身边直接冲过去。有个人异想天开地开始模仿菲利普瘸着跑步的怪样子,其他孩子看了都大笑,接着全部跟随第一个人模仿起来,他们围着菲利普,怪里怪气地装跛脚,一面大声尖叫,发出刺耳的笑声,在这个新把戏里兴奋得昏头转向。有个孩子伸出脚绊了菲利普一下,菲利普也一如往常,毫不意外地重重摔倒在地,膝盖都擦破了。他爬起来,他们笑得更大声了,有个男孩从背后推了他一把,要不是有人接住他,他一定又要再摔倒一次。他们以取笑菲利普的畸形为乐。
虽然他说的是解剖,但同样说出了人性的真理。这句随口之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许多金玉良言则不过如此,那时以来很多年过去了,我对人性更多的了解,只有进一步使我确信这句话的真理性。我遇到过成千上百似乎完全合乎标准的人,然而我发现,他们当下的某一特性如此显著,以致几乎可以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在种种最平常的外表下找出人的隐藏着的奇特之处,这让我得到了不小乐趣。我时常惊奇地在一些人身上发现他们可怕的堕落,而这些人你可以说是完全普普通通的人。最后,我寻找正常的人就如同寻求一幅艺术珍品。这样,对他的了解所能给我的那种特别的满足,我想只能称之为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