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邸晓兰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珍玉
随着全球范围内单身者越来越多,关于单身生活利与弊的讨论也停不下来。近日,美国《心理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欧洲27个国家7.7万名50岁以上成年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终身单身者与有伴侣的人相比,生活满意度和性格特征存在差异。
德国布莱梅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将受试者的性格分为五种:开放探索、尽责、外向、亲和、神经质,并把是否单身的情况分为四种:目前有伴侣、从未与伴侣同住、从未结婚、从未有过任何长期亲密关系。结果发现,终身单身者生活满意度较低,晚年在财务、健康方面更需帮助;终身单身者性格更为内向,较少尝试新事物,也较缺乏责任心;在单身者中,女性比男性的生活满意度高,老年人比中年人更快乐。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邸晓兰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项研究涉及国家较多,样本数较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客观性,反映了欧洲国家单身人群的一些性格特质和心理状况,但不能直接比对我国的现状,毕竟存在着地域、种族、文化信仰等差异,有一定局限性。
为何全球单身的人越来越多?邸晓兰分析,以前人们只能结婚才能生育,婚生子女才有更好的保障,现代社会中,婚姻、性、生育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从经济层面看,此前人们需要依赖婚姻才能获得稳固的经济保障,尤其是女性。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职业的发展,女性有独立的收入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如今,人们对婚姻的诉求变得更多元,比如寻求情感寄托、提高社会地位、获得良好社会形象等。而整体上看,婚姻能给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很多东西在婚姻之外也可以获得,受到的约束反而更少,拥有更多自由时间、自我空间。同时,人们对彼此差异的包容性、忍耐性降低了。这些因素都使得选择单身的人越来越多。
“很多问题都自己扛”是单身者生活的概括。邸晓兰说,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长期单身者可能承担来自社会、家族的较大压力,生活满意度偏低。如果个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心理素质较好,压力则可能较小。长期单身者在遇到挫折时,可能缺乏支持和慰藉,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力感。一些长期单身者独处习惯了,参与社交活动的动力逐渐变小,可能愈发感到孤独,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显示,长期单身的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诱发健康问题。
邸晓兰说,在精神科门诊中,一些患者无法走进婚姻是因为极度恐惧或极端利己。生活中,多数单身者则是可能错过最佳婚恋时机,或对婚姻过于谨慎。单身、未婚其实也是一种生活选择,他人无权给他们贴上“性格古怪”或“生活质量低”的标签。
长期单身的人如何让自己更幸福?邸晓兰说:“单身和婚姻一样,有利有弊,人们在选择单身时,可能已经把这个问题想好了。”单身者要为未来生活做长远打算,充实自己的内外资源。内在资源包括:培养兴趣爱好,愉悦身心,维护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外在资源即经济和环境安全:有安身居所,为晚年做好充足的财富规划和积累,与志趣相投的亲朋好友加强联络,用好越来越完善的社会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
责编:张宇
主编: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