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这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在《青春手记》中提出的问题。波伏瓦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发巨大反响,其影响力延续至今。1月9日是波伏瓦的诞辰,上海译文出版社借此机会推出她的《青春手记》,忠实呈现了波伏瓦如何从一个懵懂迷茫的资产阶级小姐蜕变为朋友口中的“海狸”——一个自由、独立、清醒的女性。
《青春手记》收录波伏瓦1926年至1930年间私人记录,包括日记、笔记、摘抄、信件底稿、生活和学习计划等,共分7卷,其中第1卷遗失,现存2-7卷。波伏瓦在1928年10月31日的日记中回忆道:“1926年……我开始记日记,但在圣热娜维耶芙图书馆弄丢了。不过我又重新开始写。”
18岁到22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青春手记》忠实记录了她的迷茫和思考、希冀和悲伤、友谊和爱情,她阅读,她感受,她写作,她评判,评判他人,也评判自己,她有规律地列出详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她反复重读自己的手记……当我们翻到最后几页时,一个全新的她出现了:“我坚信这样的丰富会被接受,这些话将会被言说、被听见,这样的生活将成为许多生命汲取能量的源泉。我坚信这就是我的使命。”
波伏瓦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其一生有三个时期曾求助于写日记帮助自己面对“人生的断裂”,分别是进入索邦大学求学期间、二战和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1926年在波伏瓦进入大学学习后,与家人关系急剧恶化,她无法忍受自己出身的圈子,决心自己开辟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在1926年8月17日的日记中,波伏娃写下“我的存在是由我完成的行为和我说的话来确定的。”
在这五年中,她的内心摇摆起伏,在一次次的回望中不断看清自己,明确未来的方向,1926年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尚未存在,确实有个名叫“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蒙娜•德•波伏瓦”。真正的波伏瓦是一个自己构建自我的存在,是不断变成的人,我们在一页页的阅读中,一天天的流逝中,才看到一个鲜明个体的显现,从家谱上被命名为“西蒙娜”•贝特朗•德•波伏瓦的那个人变成了我们所认识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即大家口中的“海狸”。
有趣的是波伏瓦在日记中会跳脱出来从旁观者的视角回望自己,在过去的文字边饶有兴趣的留下“旁批”,加以评论和感叹。经过在手记里一次又一次刻意练习和强化,这种自我剖析和自我审视的习惯终于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并令她受益终生。正如波伏瓦的养女西尔维·勒邦说的,“但凡她要接受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则,都会首先尝试打破它。但凡她认为自己有理,都会思考与自己相反的观点”。
《青春手记》围绕着“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这一问题展开,读者将从年轻的波伏瓦的日记中看到一个少女如何将青春迷茫转化为清晰的思考,就像法国《费加罗报》评价的:“一开始,她只是想成为自己,最后却改变了世界。对人类来说只是一小步,对她来说是一大步。十八岁时,她打的唯一一场仗就是努力成为她自己。她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