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嘎玛乡: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图片

昌都嘎玛乡入口处的立牌。记者 贡秋曲措 摄

图片

铜像锻造师丁巴曲培。记者 贡秋曲措 摄

图片

铜像锻造师嘎玛次仁。记者 贡秋曲措 摄

图片

铜像锻造师丁巴曲培打造的民族配饰。记者 贡秋曲措 摄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乘着大巴看中国·西藏行”的嘉宾在嘎玛乡体验唐卡绘画。记者 贡秋曲措 摄

嘎玛乡坐落于扎曲河上游,从昌都启程,沿着蜿蜒的317国道再转入507乡道,车辆时而穿梭于山间,时而与河畔并肩前行,大约历经两个小时的车程后,一块写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嘎玛乡欢迎您”的高大醒目立牌映入眼帘,仿若一位热忱好客的主人,张开温暖怀抱,迎接远方来客。

走进嘎玛乡,最先看到的是卡若区非遗展览厅。在乡工作人员邀请下,记者一行走进这座于2024年上半年刚建成的展厅。厅内展示的 16项卡若区非遗项目中,嘎玛乡独占6项,着实令人瞩目。

据工作人员介绍,嘎玛乡之所以民间手工艺众多且传承氛围浓厚,原因还要追溯到公元1253年。那时,嘎玛寺翻新修建,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们纷至沓来。工程竣工后,这些工匠中有不少人选择定居在这里,他们的精湛手艺和工匠精神也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转,嘎玛乡逐渐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成为无数工匠与艺人成长的摇篮。

如今的嘎玛乡,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唐卡绘画、铜器锻造、玛尼石刻、民族服饰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景观。其中,嘎玛乡嘎玛嘎赤派唐卡绘画技艺堪称最为耀眼的明珠。

走进嘎玛乡里土村的嘎玛嘎赤唐卡画院,墙上整齐悬挂着嘎玛嘎赤派几代人不同时期的精美作品,满柜子的奖项更是见证了这一画派的辉煌成就。

“我们画派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到招收不限血缘和地域的学徒,再到如今,学徒遍布全国各地。”嘎玛嘎赤画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嘎玛斯加自豪地介绍着,教室里,30多名学徒正在全神贯注地学习。

“如今,画院里学徒和工作人员合计三四十人,每年盈利数十万元。随着嘎玛嘎赤派唐卡绘画技艺声名远扬,加之学习期间包吃包住,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学院无奈只能限制招生数量。不过,我计划明年重新翻建、扩大学生宿舍,届时便能接纳更多学员。”嘎玛斯加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之光。

如果说唐卡绘画是嘎玛乡的艺术名片,那么铜像锻造无疑是其底蕴深厚的工艺招牌。从唐卡画院出来,沿着村中小路前行,清脆的敲铜声如动听的旋律吸引着人们。走进一家以家庭式的铜像锻造作坊,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铜像锻造师丁巴曲培。

丁巴曲培自10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铜像锻造,27年的寒来暑往,他从懵懂学徒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师傅。在家族中,他主要负责传统藏式金银首饰的打造,而他的哥哥嘎玛俄东负责佛像锻造,兄弟俩配合默契,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谈及传承,丁巴曲培目光坚定,表示:“自然希望孩子能接过这门手艺,但前提是尊重孩子意愿。”这份对传承的执着,让人深深感受到手工艺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丁巴曲培的邻居嘎玛次仁,听闻有人记录嘎玛民间手工艺,早早就在门口等候。见到记者一行,热情地邀请去家中参观。“在嘎玛乡,要是没点手艺,可是会让人笑话的。”嘎玛次仁边走边笑着解释,“咱嘎玛乡家家户户都有匠人,手艺都是家族长辈手把手教出来的。就像我的两个儿子,跟着我学铜像锻造,现在都出师了,还能自己带学徒呢!”言语间,嘎玛次仁脸上洋溢着欣慰与自豪。

在嘎玛乡,传承的信念犹如种子般深深地植入进了每一个技师的心中,并且不断生根发芽。如今,像丁巴曲培、嘎玛次仁这样的家庭式手工作坊在嘎玛乡多达200余个,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切,离不开世代传承人付出与坚守,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扶持下,嘎玛乡不仅成立了嘎玛嘎赤传统民族手工艺协会,乡域内还注册了70余家从事手工艺生产的公司和合作社,还形成了200余个家庭式手工作坊,200余名画师、锻造师等。涉及的民族手工艺行业包括唐卡绘画、铜像锻造、金银器配饰制作和经文石刻等,各类创新的文创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创造产值高达3000余万元。

而这些数字背后,是嘎玛乡民间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无数手工艺人的辛勤耕耘与坚守。是无数手工艺人用勤劳双手与坚守之心,传承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为当地经济注入动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华。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