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血糖波动大!建议糖尿病患者做好这 4 点(附常见259种食物GI)
在寒冷的天气中,交感神经容易受到刺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和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的分泌增加。这些物质可以收缩血管,增加血糖和血压的波动。同时,寒冷天气还可能导致人体代谢率增加,身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这同样可能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往往减少户外活动,更倾向于待在室内。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使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活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血糖,因此冬天运动少可能导致血糖偏高。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往往喜欢吃更多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充能量,如火锅、蛋糕、奶茶等。同时,冬季节假日增多,如春节等,饮食不规律和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更容易导致血糖波动。高脂高糖食物在无形中摄入多,造成糖摄入增多,因此可能造成冬天血糖偏高。寒冷天气可能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糖皮质激素具有升血糖作用,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感染会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提升血糖水平。感染还可能引起炎症反应,使胰岛素作用减弱,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血糖波动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血糖波动还可能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或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而影响视力,甚至可能导致失明。血糖波动可能损害肾脏和神经系统,导致或加重糖尿病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糖反复波动更容易导致低血糖,血糖过低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血糖波动可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感染后,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患者的恢复速度可能较慢。
胰岛功能差、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或胰岛素促泌剂、低血糖风险高、餐后血糖高以及高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应重点关注自身血糖波动情况。平稳控糖,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冬季,糖尿病患者可以试试以下4种方法。冬季,糖尿病患者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以免因过度进补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加剧胰岛素抵抗,给血糖控制造成困难。主食是升糖主力军。建议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主食,或做到粗细搭配,以降低主食的升糖速度。推荐:杂粮饭、全麦馒头、荞麦面、燕麦片、红薯等粗粮,GI值通常在60~70,属于中等GI食物。不推荐:白米饭、白馒头、白米粥、白面包等,GI值通常在80~90,属于高GI食物,应尽量少选用,可搭配其他粗杂粮摄食。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 第1册 第6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杨月欣主编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还能增强抵抗力,抵御秋冬季节容易出现的各种感染。运动时间:考虑到血糖的昼夜波动规律,下午锻炼可能更为适宜;若工作日不方便的话,可以选择中午进行,避免清晨气温过低导致身体受寒。运动方式:糖尿病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有助于纠正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运动注意事项: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穿戴保暖衣物,防止受寒;在糖尿病合并各种严重急慢性并发症时,如各种急性感染期、心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等,都不宜进行运动。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周选择1~2天进行血糖监测,每天监测4次,包括空腹(早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这有助于了解全天的血糖变化,并据此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需要更密集的血糖监测,如每天监测7段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心慌、手抖、出冷汗等)或血糖波动较大时,应随时进行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了解自己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时间、用药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不要盲目相信广告或民间偏方,避免使用未经医生推荐的药物或保健品。冬季护足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足部损伤,遵循“六宜六不宜”原则来源:综编自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糖医网、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