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生活条件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460万公里,农村电网平均供电可靠率99.9%,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2.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村卫生室58.2万个,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
3.然而,乡村发展水平仍呈现东高西低趋势,东部乡村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和东北其次,西部最低。
4.为此,未来10年需制定更加详细的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乡村生活条件的提升,如推进城乡融合,加强共建共享等。
5.同时,鼓励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当前,我国有超过49万个行政村,200万个自然村,5亿乡村居民,他们是否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距离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目标有多远?
记者在中国农科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生活条件研究报告2024》中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460万公里,农村电网平均供电可靠率99.9%,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村卫生室58.2万个……
“我们设计了四个维度的标准,即基本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居民生活文明富足程度,并在四个维度下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陈静说,“通过评价,各省市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平均得分为70分,而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标准是90分。”
460万公里,农村公路长度可绕地球赤道115圈
2020年6月,四川凉山布拖县阿布洛哈村,约4公里的山村公路正式通车,这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庄。
基础设施是现代生活的基础,而公路是乡村接通现代生活的前提,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全国拥有460万公里农村公路,长度可绕地球赤道115圈。事实上,在脱贫攻坚中,我国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实现硬化路入户,而在西南大山中,由于山区居民分散,“为一家人修一条路”的案例并非个案。
电力是现代文明的标志,2015年底,我国彻底告别用电问题,即便在深山大泽中的农村居民,依然有电网覆盖。2016年至2017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动,到2023年底,全国农村供电可靠率99.9%。随着电力的普及,空调、冰箱、洗衣机、电炊具等现代生活用具也更多地进入了乡村家庭。
《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这意味着,90%的乡村居民,不用再每天挑水了。而在北方,“十四五”以来,清洁能源改造超过了7亿千瓦,《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底,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热率为76%。
如果在偏远的山区,网上购物后,可以送到家门口吗?快递、电商、冷链,这些现代化的物流方式,已经在中国广袤的乡村普及。《报告》显示,到2024年11月,全国累计建设了33.78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而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大山中,农村电商不仅开在村庄里,还开在地头田间、山坡地上,农民在山坡上,就能将刚刚采摘的农产品,发到全国各地。
58.2万个村卫生室,62万医疗人员全年服务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生活……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文明的成果,也是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在快速增长。
在乡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同时,一个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体系,正在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学校达到27.44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6.2%。仅2023年,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提升中,中央财政投入就达到400亿元。乡村教师人才队伍方面,2022年,全国乡村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76%以上。此外,全国718个原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7万多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132万多人。
和乡村学校相比,乡村医疗发展更快,曾经一度减少的乡村卫生室,在2023年,达到58.2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1个以上。乡村医生数量达到62.21万人,乡镇医院诊疗人数达到13.09亿人次,平均每个乡村居民就诊次数超过2次。
在社会保障领域,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低保、特困救助等多方面。数据显示,在基本保障领域,农村低收入和脱贫人口参保率99%以上,2023年,接近3400万乡村居民获得低保,平均每年保障收入7400多元,435万人获得特困救助供养,其中各级财政支出超过500亿元。
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全国91%的乡镇有文化站,71%的村庄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而村超、村晚、村BA等,早已经走出乡村,在现代互联网上掀起风潮,成为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顶流”。
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
美丽乡村是乡愁的寄托,打造美丽乡村,把乡村变成真正的宜居之地,我国经历了数十年,如今仍在不断地改造之中。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建立了超过3000个村级污水治理组织,有100多万个村庄实施了垃圾分类,95%的村庄参与了村庄清洁行动,14万个村庄绿化美化成果明显。而这背后,是累计投入超过1200亿元的长期整治。
如果宜居的村庄是乡愁的方向,那么宜业的村庄,才是真正适合久居的故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乡村人口4.77亿人,就业人员2.7亿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这意味着,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占比,低于三分之一,达到了“富裕”程度。当食物在消费中的占比越来越低,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消费自然提升,《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40辆、摩托车41.4辆,冰箱、彩电和空调则全部超过了100台,这意味着,平均每户至少有1台。
旅游这样的文化消费,也在乡村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游的消费,平均为7353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1951元。乡村的人们,如今也在走向远方,不是为了打工,而是为了亲近远方的风景。
东部乡村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和东北其次,西部最低
陈静介绍,2024年初,一个汇聚了中国农科院3个研究所5个创新团队和11个合作单位的55人研究团队,开始考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设置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四个方面的立体场域,并把它放在整个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去分析农村生活的变迁,并建立了17个领域的指标。按照100分的标准,达到90分,就可以认为基本具备了现代生活条件。目前有3个省份达到了90分以上,全国平均分为70分。”我国乡村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同样表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陈静介绍,总体看,东部乡村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和东北其次,西部最低。
陈静表示,“目前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还有短板需要弥补。比如乡村的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机制仍不健全,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城市的趋势仍然明显,乡村建设标准规范仍有待完善,未来10年,仍要立足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更加详细的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乡村生活条件的提升。比如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共建共享等。同时,在优先保障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