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多发性硬化: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方法

图片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疾病,其病变具有时间多发(dissemination in time)与空间多发(dissemination in space)的特征。

MS的病因尚不明确,Epstein-Barr病毒感染、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日晒不足、吸烟、青少年时期肥胖等可能为MS发病的危险因素[1]

 

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过各位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新型生物标志物新型治疗方式为多发性硬化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为他们带来了新希望。

 


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

多发性硬化症:从寡克隆带的应用到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图片


该研究结果显示,κ游离轻链(κFLC)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检测简便、经济,在MS诊断及预测疾病活动方面展现出潜在优势

此外,研究还提及了神经丝轻链(NFLs)、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其他生物标志物,它们在反映轴突损伤、髓鞘脱失及胶质细胞功能异常中具有重要价值。尽管MS诊断仍需综合评估,但κFLC等新型生物标志物为MS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2]

未来,这些标志物有望在MS临床管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神经内科医生应关注其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治疗。


研究者通过PubMed数据库系统回顾了60篇原创文章和33篇综述,重点分析了寡克隆带检测等传统金标准方法与κ游离轻链(κFLC)等新兴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该研究旨在探索多发性硬化症(MS)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提升早期诊断准确性、预测疾病活动及监测治疗效果。


2024年5月,该研究报告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新型治疗方法的问世

原发性和继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的最新进展


图片


该研究是关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PPMS和SPMS)治疗最新进展

研究指出,目前有多种药物如Ocrelizumab、masitinib、ibudilast等显示出治疗前景,但仍有大量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同时,研究也强调了联合疗法的重要性,针对炎症、脱髓鞘和神经元死亡等多个环节进行治疗[3]

此外,文件还介绍了其他治疗方法,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间充质干细胞疗法,为神经内科医生提供了全面的研究进展参考。


研究者通过回顾NIH网站、PubMed、Embase和clinicaltrials.gov上的文章,综合评估了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案在PPMS和SPMS中的应用价值。

其目的是探讨针对这两种MS亚型的潜在治疗方法,并通过分析当前临床试验来提高PPMS和SPMS的早期诊断准确性、预测疾病活动及监测治疗效果


2024年5月,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多发性硬化症的免疫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图片


该研究发现,多种动物模型被用于研究多发性硬化症(MS)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自身反应性T细胞通过趋化因子表达募集髓系细胞,进而分泌炎性细胞因子,驱动MS发病,导致脱髓鞘、胶质增生和轴突丢失。

其中,T淋巴细胞(CD4+和CD8+)、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主要参与者。炎性信号通路调节异常和MS的免疫遗传学基础是任何成功治疗MS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尽管普遍认为T细胞至关重要,但数据表明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MS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偏高与MS严重程度相关,表明它们对疾病进展有所贡献。调节异常的信号通路进一步加剧了MS的进展[4]

尽管MS目前仍无法治愈,但疾病修饰疗法、单克隆抗体和免疫调节药物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同时,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免疫遗传学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途径。要开发有效的MS治疗方法,深入理解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免疫调节异常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2024年4月,该研究发表于《Immunopharmacology and Immunotoxicology》。


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图片


一项最新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评估了干细胞移植(SCT)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共纳入了九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涉及422名MS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SCT在治疗后2个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并显著减少了MRI T2加权病变体积。然而,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这些改善效果并未持续显著[5]


此外,SCT在总体上是安全且耐受的,未观察到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但部分患者出现了输注部位反应和血液淋巴系统紊乱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这些发现,并揭示了不同时间点、基线EDSS评分、干细胞剂量和来源以及对照组类型对疗效的影响。尽管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和患者特征异质性等,但SCT在MS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2024年5月,该研究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针对多发性硬化症各种表型病理生理机制的新型和新兴治疗方法


图片


该综合综述讨论了多发性硬化症中值得靶向的病理生理机制

研究人员讨论了各种有前途的新型和新兴治疗方法,包括它们各自假设的作用方式和目前可用的临床试验证据。

该研究还讨论了MS中值得靶向的病理生理机制,从众所周知的靶点,如自身炎症和脱髓鞘,到更新颖和先进的靶点,如神经轴突损伤和修复


为了做好准备,提供了临床MS表型的简要概述,然后全面概括了可用于评估治疗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的有效性[6]

该研究的目的是全面评价用于多发性硬化症(MS)的新型药物治疗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治疗改善的可能性


2024年7月,该研究发表于《Pharmacological Reviews》。



对多发性硬化未来的展望

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新型治疗方法的问世,标志着多发性硬化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相信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可能会发现准确性更高的生物标志物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更少、更加便捷的治疗方法,从而缓解多发性硬化的症状以及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1): 10-23. DOI: 10.3760/cma.j.cn113694-20230918-00173.

[2]Maglio G, D'Agostino M, Caronte FP, Pezone L, Casamassimi A, Rienzo M, Di Zazzo E, Nappo C, Medici N, Molinari AM, Abbondanza C. Multiple Sclerosi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Oligoclonal Bands to Novel Potential Biomarkers. Int J Mol Sci. 2024 May 15;25(10):5412. doi: 10.3390/ijms25105412. PMID: 38791450; PMCID: PMC11121866.

[3]Sriwastava S, Elkhooly M, Amatya S, Shrestha K, Kagzi Y, Bhatia D, Gupta R, Jaiswal S, Lisak RP.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J Neuroimmunol. 2024 May 15;390:578315. doi: 10.1016/j.jneuroim.2024.578315. Epub 2024 Feb 17. PMID: 38554666.

[4]Aliyu M, Zohora FT, Ceylan A, Hossain F, Yazdani R, Azizi G. Immunopathogene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and new 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es. Immunopharmacol Immunotoxicol. 2024 Jun;46(3):355-377. doi: 10.1080/08923973.2024.2330642. Epub 2024 Apr 18. PMID: 38634438.

[5]Nawar, A.A., Farid, A.M., Wally, R.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multiple scler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ci Rep 14, 12545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62726-4

[6]Bsteh G, Dal Bianco A, Zrzavy T, Berger T. Novel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to Target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Various Phenotypes of Multiple Sclerosis. Pharmacol Rev. 2024 Jun 14;76(4):564-578. doi: 10.1124/pharmrev.124.001073. PMID: 38719481.


编辑 | 麦麦

排版 | 麦麦

审核 | 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