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制BMD-3到国产03,中俄空降战车的不同战略选择

看过电影《遥远的桥》的朋友,都会对盟军空降兵被德军坦克屠杀的场面印象深刻。二战之后苏联首先研制了空降战车,我国也在新世纪为空降兵研制了伞兵战车。但奇怪的是我军引进并仿制了俄式伞降系统,却并没有仿制俄空降兵已经装备的BMD-3战车。反而研制了尺寸偏小的03式战车,导致其没有火力升级空间。那么我国03式空降战车是如何研发的,和俄罗斯空降战车有何区别呢?

图片我军03式伞兵战车

我空降兵长期缺少重装备,新世纪才研制成功空降战车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中,我军连空军都没有。但伟大领袖和开国将帅,却对空降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有着清楚的认识。1961年在上甘岭建立功勋的第15军,被整体改制为空降军。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我军伞兵落地后手里拿的只有轻武器。到了1960年代我国终于研制了重量稍大的降落伞,可以给空降兵空投摩托车和中口径迫击炮,但依然无法满足对抗敌装甲部队的需要。

图片WZ141样车

到了1975年受苏联研制ASU-85和美国研制M551空降坦克的启发,我国也研制一款伞兵支援战车,代号为WZ141。该车外形酷似一辆坦克,在炮塔两侧各有一门10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两枚正在研制的J201型反坦克导弹。为了控制尺寸和重量,WZ141只有三名乘员。即车体前面的驾驶员,和炮塔内的车长加炮手。尽管研发团队努力将其重量控制在了6吨,还是超过了我国当时空投降落伞的承受能力。而且J201型反坦克导弹最终未能投产,105毫米无后坐力炮也很难击穿敌主战坦克前装甲。该项目于1979年下马,很长时间内我空降兵落地后,就只有吉普车能用作代步工具。

直到1997年我空降兵高层派人去俄罗斯,讨论购买伞兵战车生产许可证和样车的可能。但俄方只愿意出售相对落后的BMD-2战车,还漫天要价导致谈判破裂。况且我高层研究后认为俄式空降战车有许多弊端,并不符合中国军人的使用习惯。但接触了俄空降所用的伞降系统,搞清楚了伞降战车的全部流程。同时我国从乌克兰获得了伞降平台的实物,并研发出了全套的伞降系统。2000年国产空降战车正式立项,研制工作交给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最终于2003年推出了全长7.62米,最大战斗全重8吨的03式伞兵战车。

图片海军陆战队迷彩的03式空降战车

受运输机和伞降系统能力限制,国产战车只能以BMD-2为参考

和重量只受发动机功率和悬挂系统承受能力的陆军装甲车辆不同,能够从运输机上空投的伞兵战车。其重量首先取决于运输机的载重能力,和伞降系统的落地缓冲能力。1990年代解放军刚刚拥有伊尔76运输机,空降部队的主要运力依然是运-8运输机。其最大起飞重量61吨,短距离飞行时最大载重才能达到20吨。如果只看这个数据,国产空降战车完全可以以13吨重的BMD-3战车为蓝本。

可如果将战车直接开进运-8机舱内将其固定在重心处,运-8倒是真能运送一辆20吨重的车辆。可既然是空降作战,那么战车就必须从固定位置解脱后,从运-8的尾舱门离开飞机。若战车重量过大,在整个空投过程中运-8的重心会急剧变化。不仅可能会危及飞机的安全。也无法保证战车以合适角度离开机舱。如果其直接在空中翻转180°,就会导致降落伞无法打开导致空降失败。

图片准备空投的BMD-2战车

更严重的问题是,当时空降兵能用的运-8数量也并不多。这就意味着运-8每次至少,要空投两辆战车才行。经过对运-8飞行状态的计算和模拟,最后研制团队认为,国产空降战车的重量必须限制在8吨以内,正好和BMD-2差不多。不过这样国产空降战车的尺寸也可以参照BMD-2,许多设计经验也可以直接拿来借鉴。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战车以水平状态安全着陆。有人认为只需要在战车身上多绑几个降落伞,就能保证战车不会摔坏。但空降战车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开进运输机机舱,却无法在不搭载乘员的情况下自行从其固定位置行驶到尾舱门处。所以空降战车在实际空投时,是需要用一个小型牵引伞,借助空气的力量将战车带离机舱。且经过理论计算发现,战车单使用降落伞着地瞬间的速度,仍然会超过每秒十米。此外空降战车为了防止在出舱时与运输机机身发生剐蹭,必须调整悬挂降低车高。可这就意味着战车的悬挂系统,完全失去了落地瞬间的缓冲能力。如果不采取额外的措施,即使车体不被摔坏,履带或车轮坏了也无法在地面行驶。

图片战车下面的气囊已经打开

故而我国通过仿制从乌克兰获得的成品,研发了国产伞降系统。伞兵战车在空降之前,会首先在车底安装与运输机机舱导轨搭配的金属轮子。之后通过调整液压悬挂系统,将高度降到最低。接下来在车体上捆绑降落伞,将车体吊起后在下面安装8个气囊,最后送入机舱固定好。到达预定空降地点时,打开运输机尾舱门。牵引伞将战车带出,之后伞兵再跟随跳伞。

尽管使用了四个总面积高达3000平方米的降落伞,03式伞兵战车还是会比空降兵更快接近地面。在这一过程中,气囊会自动充气。只要其能以水平状态着陆,气囊中的就可以通过释放空气来减缓落地时的冲击力。伞兵落地以后找到战车,去掉降落伞和气囊再升起车体就可以正常行驶。我国从乌克兰获得的伞降系统对应于BMD-2伞兵战车,虽然可以继续增加降落伞和气囊数量。但出于安全考虑,我军还是选择研发适用于该系统的8吨重伞兵战车。比其更轻的轮式车辆和牵引火炮等装备,则可以在其底部增加专用金属平台再伞降。

图片我军战士给03式战车挂降落伞

俄战车动力后置设计有缺陷,我国03战车更符合国情

既然受运输机等客观条件限制,我军无法参照BMD-3的规格研制伞兵战车。那么为何不直接仿制BMD-2,而是造出一款与俄式战车风格迥异的03式伞兵战车呢?这是因为我技术人员不仅实际考察了BMD-2和BMD-3,还对体积更大但布局差不多的,BMP-3步兵战车进行了研究。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步兵战车还是伞兵战车,动力后置都是不可取的。

图片打开载员舱舱门的BMD-1战车

BMD系列的开山之作BMD-1,是俄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于1970年,在其竞标BMP-1方案基础上缩小的型号。为了使该车在空降和水上浮渡时更加平稳,采用了炮塔在前、动力系统在后,载员舱在中间的整体布局。而正常的步兵战车通常都会将动力系统前置,以便在炮塔后面留出足够的载员空间。

本身BMD-1的尺寸就非常紧凑,其炮塔为了能够容纳73mm火炮的战斗装填系统,又无法缩小炮塔吊篮的直径。所以BMD-1和其改进而来的BMD-2只能在炮塔和发动机之间,布置一个狭长的载员舱。3名伞兵坐在一个长条座椅上,而他们身体下面就是战车的油箱。BMD-1的设计师还充分利用了没有动力系统的车首空间,将驾驶员放在炮塔最前方。车长位置布置在其左后方,而右后方的位置正好能容纳第4名搭载战车的伞兵。这样设计的额外好处是,让车长和那名伞兵各操纵一挺7.62毫米机枪。从而让BMD-1和其改进型BMD-2,都同时具备一门火炮、一具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和三挺机枪的强大火力。

可这样设计的弊端就是,伞兵上下车极为不便,而且也很容易被敌火力杀伤。故而03式战车也采用正常布局,将35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放置在车体右前方。其左侧是驾驶员,驾驶员身后是车长。而4名搭载的伞兵,都可以通过尾舱门进入到炮塔后面的载员舱中。由于4人两两相向乘坐,故而可以携带更多的随身物资。而且还可以利用载员舱上的观察窗和射击孔,直接在车内用轻武器对外射击。

图片发射反坦克导弹的03式战车

03式伞兵战车的炮塔火力,为一门30毫米机关炮。一挺5.8毫米并列机枪和一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与BMD-2和BMD-3基本一致。但03式战车的炮塔尺寸更小巧,防弹外形更好。安装了第二代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其对移动目标的命中率要高于俄军的同款装备。况且我空降兵的假想敌,远没有北约军队那么强大的火力和战斗意志。03式战车的火力和人员搭载能力,在2010年前后完全满足我空降兵的需要。

后续改进各有千秋,我军将拥有更多款式战车

如果说我军和俄空降兵最大的区别,就是俄空降兵近些年被迫作为精锐步兵参加实战,故而对战车火力有着近乎变态的需求。BMD-3因苏联解体生产一度停滞,但进入新世纪后俄空降兵高层要求将BMP-3的火力系统集成在该车上。于是诞生了目前俄空降兵最新,也是火力最强的BMD-4M战车。其炮塔上有一门100毫米线膛炮和一门30毫米机关炮,使该战车几乎不需要其它火炮支援就可独立作战。但其人员搭载空间狭小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其作战时伞兵更愿意坐在炮塔之后的车体上。

图片火力强大的BMD-4M战车

而我军对03式战车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了火控系统和数字化通信能力。同时也研发了安装120毫米炮的自行迫榴炮,和一些别的衍生型号。不过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我国展出了新一代伞兵战车的样车。其车体尺寸已经与BMD-3相近,更大的双人炮塔让车长终于回到了全车最高点,从而更加高效的指挥全车作战。炮塔上也同时集成一门100毫米炮加30毫米机关炮,更大的载员舱可以容纳6名伞兵。不过目前该车并没有服役动态,我空降军似乎更加青睐轮式车辆和无人作战车辆。这样就不需要动用稀少昂贵的伊尔76运输机,使用运-8或米-8直升机就可以进行运输。当然不排除运-20的大量列装我军后,我空降部队未来会装备比BMD-4M综合性能更好的,新一代履带式空降战车。

图片我军新一代伞兵战车样车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