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龙慧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纪检监察干部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岗位做好“宣传员”“调查员”“监督员”,以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目标,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推动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善做宣传政策的“宣传员”,问需于民好办事。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根据和准则,若落实政策“走过场”,政策“截留”“空转”,就会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策执行搞变通、打折扣、走了样,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易发,政策就难以落地生根,难见“开花结果”。纪检监察干部要主动担当,当好政策“宣传员”,选民所急、所需、所盼,面对面与群众交流,用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语言,对重点政策进行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惠民系列政策,切实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促进政策在社会中落地。要主动听民声、察民情、暖民心,认真自查党和国家政策是否坚决贯彻落实到位,听群众讲政策的了解情况,看政策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执行情况,坚决避免不学习、不传达、不贯彻行为,让群众真正做到好办事。
善做发现问题的“调查员”,问计于民事办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调查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方案。调查研究需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走马观花”“拍照打卡”,也不能“纸上谈兵”“自娱自乐”,更不能“拈轻怕重”“挑肥拣瘦”,要坚决避免只做“形式调研”,不做“有效调研”。纪检监察干部要脚踏实地,当好问题“调查员”,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要主动贴近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认真倾听什么是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民生中的热点诉求是什么,群众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有什么。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问题原因,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回执单。
善做监督问责的“监督员”,问效于民办好事。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满意的工作绩效。监督是确保成效的重要手段。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预期目标的实现。监督不能没有斗争精神,做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对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欺欺人。不能经不起群众批评指正,不愿接受群众的意见建议,对群众的“心声”不上心。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担当,当好问责“监督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各类惠民服务、民生问题、整改事项,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同时,也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工作成效不是自己说了算,要看群众怎么说,把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作为“风向标”和“晴雨表”,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群众来评价是否真真切切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