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31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近日,记者从省工信厅了解到,福建省建立全省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机制,形成了组织协调、政策制定、试点示范、现场交流和“六个一”的全方位工作推进体系,以县域重点产业链为支撑,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县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县域重点产业链推进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3年,全省96%的县域GDP超百亿元,其中超千亿元16个。入选2024赛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县、区11个,数量居全国第七位。七成县域市场活力增强,60个县域净增加企业数量同比增加。晋江、蕉城、长乐、福安等17个县域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以全省20%的县域数量,贡献了超过四成的GDP和超过六成的工业营业收入。
今年10月12日,东方电气集团成功下线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机组的发电机、叶片、轴承、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该机组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长的海上全国产化风电机组。
福建省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今年6月,全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能规模最大的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在厦门海沧动工建设。
天马光电子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全制程Micro-LED产线产品正式点亮。
中科光芯光电突破偏振光放大器制备瓶颈,实现高增益、低偏振、低噪声SOA器件的研制与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
福建省制定《福建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工作方案》,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数较2022年增加254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近30%。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7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新增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50项。
福建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水平稳步提升
永春县登宝路服饰、上杭县龙氟新材料、武平县塔牌水泥、晋江市泳装产业集群等10个“智改数转”项目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长乐区、晋江市成功打造花边AI检测系统、AI验布机等数字化应用新产品。
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2个、绿色工业园区12个,总数居全国前列;累计培育10家国家级能效“领跑者”和33家省级能效“领跑者”。
全省数字化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70.7%,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5.6%,均跃居全国第3位,泉州、龙岩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带动超1200家企业整体转型,已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1个和省级数字化标杆企业301家,7个国家级、34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其中,现代钢铁、石化一体化、泉州纺织服装、动力电池和稀土石墨烯新材料、集成电路和光电等5个产业集群产值超过3000亿元。
2024年,泉州现代体育产品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福清市化工复合材料、湖里区集成电路设计、洛江区施工装备、长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安溪县半导体照明等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福安市不锈钢新材料、漳州市芗城区特种钢铁、石狮市纺织印染等17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现有的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6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5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覆盖了全省44个县域。
福建省县域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态势形成,实现“一县一特色”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圣农集团白羽肉鸡突破欧美技术垄断成为亚洲第一的肉鸡产业链企业,青拓集团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全球每三块汽车玻璃就有一块来自福耀玻璃……
蕉城的锂电池,福安的不锈钢,福清的福耀玻璃,长乐的纺织化纤,德化的工艺陶瓷,光泽的圣农肉鸡,长汀的稀土,涵江的雪津啤酒,仙游的古典工艺家具,龙文的石英钟表等成为福建的“金名片”。县域重点产业链“冠军”企业逐步实现国内先进、全球领先,县域特色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县域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福建省还开展质量强链行动,持续做强县域重点产业链,推动质量强省建设。在全省支柱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中选择35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健全完善“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质量强链模式,按照“一链一策”优化完善质量强链工作方案,因链施策,每个项目均由地方政府领导担任链长,55家企业担任链主。厦门光电显示、泉州晋江市鞋服和宁德市锂电新能源等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列入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清单。
今年以来,全省共43条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质量赋能,覆盖省内外供应链企业3159家,创造27.47万个就业岗位,带动1082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创造经济效益17.96亿元,有力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