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门”

大皖新闻讯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穿透行政层级和部门壁垒,优化和再造流程,达到企业和群众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的重大改革举措。12月31日,记者从淮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该市数据资源局会同各“一件事”牵头部门,通过重构流程、精简材料、压缩环节,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门”。

图片

建立三项机制

提升工作执行的“高度”

工作“专班”机制。出台《淮南市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制定2024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完善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

部门“会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深入分析难点堵点,召开现场、视频会70余次,按期完成事项梳理、系统对接、开发优化等工作,解决问题100余个。

流程“体验”机制。结合“局长换位走流程、窗口领导坐班”,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亲自体验,提出意见建议40余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收集意见建议60余条,并逐条会商研究。

落实三个保障

加大系统对接的“力度”

落实项目审核保障。严格落实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现政务信息系统的集约节约建设。2024年度列入计划的新建升级项目数量较上年压减47.2%,建设资金压减46.9%。

落实能力支撑保障。持续提升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密码安全等基础支撑能力,为近50家部门约100个信息系统提供云端部署,为600余家市直单位和县区部门提供政务外网接入服务,为全市政务信息系统提供统一密码安全服务能力。

落实系统对接保障。打破原有系统对接模式,按照梳理事项、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三步曲”,推动部门业务系统与省政务服务业务中枢系统对接。新的系统对接模式,实现数据传输效率进一步提升,避免每个“一件事”都建设一个系统,开发时间平均节约60%以上。

用好三大平台

提高事项办理的“速度

用好城市大脑平台。根据“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需求,整合多部门业务系统数据,2024年新接入数据总量达4.15亿条。累计汇聚了64个部门、46.84亿条数据,部门间交换共享数据量近900万条,大大缩短政务事项办理周期。

用好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设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完成与省平台的级联对接,在前端实现了共享全省相同事项组件资源,在后端实现了依托业务中枢统一分发数据至各部门业务系统、审批结果实时回传、办理进度实时可查,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用好政务服务平台。将全市签发、汇聚的615.4万份电子证照关联全部6.04万个服务事项申报材料,授权共享,为“一件事”运行提供基础支撑。在三大平台支撑下,“一件事”办理周期大幅缩短。例如,通过共享婚姻、住房等数据,将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申请表由3份精简至1份,商品房公积金贷款申报材料由21份减少至8份,存量房公积金贷款申报材料由24份减少至11份,办理时限由21个工作日压缩至12个,申请人由最少跑4次变为“最多跑一次”。

优化三个服务

增强政务服务的“温度”

线上线下服务更便利。线上开设“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线下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66个“一件事”服务点,做好咨询帮办、受理、跟踪及结果反馈,实现企业和群众随时随地可办。

企业专区服务更高效。设立企业服务专区,开发淮南市“企业e家”集成服务平台,今年以来为290余家企业提供预审、帮代办和并联审批服务,帮助3家企业解决用工招聘难题,相关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

“三免服务”更贴心。两批共14个部门210个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实现“免提交”;市县乡村98.28%的政务服务事项、176项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应用、213项“跨省通办”服务实现“免跑动”;累计发布“免申即享”政策服务581项、“即申即享”政策服务140项,兑付财政资金3.13亿元,为2876家企业兑付奖补资金实现“免申请”。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