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1+1+N”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决策部署,集体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为有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题,2024年以来,甘肃省榆中县提出了“1+1+N”的发展模式,第一个“1”就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包括村集体成立的企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二个“1”指的是本村的村民,“N”就是指除村集体和村民外的其他法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济组织。以此种模式引导各村“三方”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将原本分散于村集体、村民、其他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资金以及人才、技术、市场等发展要素有效整合到一起,抱团去开发经营村集体的优势资源资产或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产业。

图片

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虹鳟鱼养殖基地(榆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是比较典型的单村通过养殖为实体的“1+1+N”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实现跃迁式发展的例子。2024年,分豁岔村联建了由“分豁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1户农户+甘肃普利农业科技公司”形成的榆中启润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村里建成占地465平方米的钢架保温大棚,养殖3万尾虹鳟鱼。村党支部书记漆晓平介绍说:“今年9月底我们投入鱼苗3万尾,并提前已经联系好了订单。这些鱼苗2025年3月可以出栏,按照每斤15元的售价,预计收入在45万元左右。”

图片

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3万尾虹鳟鱼鱼苗(榆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1+1+N”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以前村集体发展方式简单收入不高、“单打独斗”不会发展、带动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同时,也为其他经济组织做大做强搭建了发展平台,实现了“三方”共赢。

榆中县高崖镇、小康营乡等还结合实际探索出来了“抱团发展”的“1+1+N”发展模式。榆中县高崖镇组织11个村成立联合社,将各村的资金、农业机械等整合到一起统一管理运营,面向老百姓开展农资销售、农机服务等;小康营乡通过党委牵头,组织没有发展资源的12个村入股,引进企业投资140万元,抱团成立“1+1+N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同经营体”,经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销售,7月运营以来已销售农资42万元,预计每村可分红5000元,同时通过会员制的方式为入会群众节约生产成本11万元。

据介绍,榆中县把村党组织尤其是村书记作为探索推行“1+1+N”发展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至关重要因素。特别是今年,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学习、专题培训、定期调度等措施,有效保障了“1+1+N”发展模式落地试点、见到实效。

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忠说:“我是2017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当时郭家湾村经济相对落后,2019年,村上成立了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直至2020年,我们充分利用组织部的配套资金,在村里建成了养殖场、改造了塘坝实施垂钓和养殖项目,同时流转了500亩土地、购置了器械,开始种植作业。在种植作业过程中,我们探索了蜜蜂养殖,逐步开始生产蜂蜜。”

如今的郭家湾村可谓是“一粮多能”,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实现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蝶变。

图片

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荞麦种植(榆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成为榆中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力量,榆中县组织各类交流学习、现场观摩活动,将一个个典型案例在全县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村子得到启发,找准适合本村发展壮大的可行性思路。

地处榆中县北部山区的贡井镇套岔岘村,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村“两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于2023年5月引进了由上海秉骞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运营的榆中县现代畜牧业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

截至今年10月15日,共出栏4304头生猪,实现产值约830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年底,村集体为所有在今年11月30日之前成功缴纳医疗保险的套岔岘村户籍村民每人提供100元补助,让村里百姓着实享受了一把村集体壮大的“福利”。村党支部书记魏爱文说:“项目的落地,让我们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不断壮大,也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图片

榆中县贡井镇套岔岘村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榆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效益,榆中县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分离,账户分设、资产分管,建立健全资产财务管理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监事会和成员代表大会等制度,严格落实村账乡镇代管和审计监督等制度,切实保障集体资产不流失、村民权益不受损。(余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