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共鸣,阿拉善SEE环保自然教育的体系构建

写在前面

二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之光,但对于一家发源于民间的公益组织,却是由细微种子至茁壮劲草的蜕变历程。2004-2024,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2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个由企业家为主体的环保公益机构,我们看到,在20年发展中,企业家们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其影响力、号召力,以及链接资源的能力,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值此20周年之际,长期关注环保及公益领域、关注阿拉善SEE的资深媒体伙伴,以第三方视角,观察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公益行业规范化,尤其全球环保声浪背景下,阿拉善SEE这一聚合600位会员的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历程和所带来的探索和示范;以及透过项目运营、筹款传播等多个维度,观察企业家对于环保本身及公益治理的思考、动机、逻辑与行为方式。本专题系列文章在凤凰网公益频道集结刊发,获授权转载。


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自然教育正成为塑造具有深厚环保意识和强烈责任感的公民群体的关键路径。二十年来,阿拉善SEE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全民参与的环保公益平台——带动十亿人次的公众,成为环保公益的参与者、推动者;持续创新与公众的链接形式,搭建丰富的自然教育体系,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核心理念下,引导人们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培养其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保护意识。

图片

自然观察©沈丽娜

耕植环保的种子



公众,作为公益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与捐赠者,其持续的积极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激发并维持这份热情,成为考验每一个公益项目的重要课题。

阿拉善SEE深知自然教育对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始终将自然教育视为环保项目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诸多环保项目,不仅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更将自然教育巧妙贯穿于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项目,在带动各方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商家、企业、捐赠人、公众等各界参与者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引导他们成为环保行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这种将自然教育融入环保项目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公众的环保素养,更为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出阿拉善SEE在环保领域的思考洞察与深远规划
作为阿拉善SEE最知名的环保项目之一,“一亿棵梭梭”项目自2014年发起以来,不仅是一场用十年之功防治荒漠化的绿色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动员与自然教育的平台。
每年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会员及其家属及社会各界公众,汇聚在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亲手栽下一棵棵梭梭苗。更重要的是,基于阿拉善SEE庞大的企业家会员基数,带动五湖四海的万千员工及员工家属,对荒漠化与梭梭等沙生植物产生了链接

图片一亿棵梭梭春种活动

然而,荒漠化防治工作远非种树这般简单,其背后还有更多的投入与坚持。阿拉善SEE始终认为,比起改善土地的荒漠化,人类内心的荒漠化更需要被治愈。
一亿棵梭梭项目启动的同时,阿拉善SEE腾格里沙漠东缘着手建设1.5万亩公益治沙示范基地,打造一个集科研监测、生态锁边、公众环境教育为一体的平台。
在基地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可视化、可参与、可实践的方式,荒漠化防治的生态意义以及阿拉善SEE探索实践的付出与成果,多角度地向更多企业、公众展示。
2018年,项目组将“自然教育”理念引入公众实践,提出“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全新工作思路,历经四年的精心开发与不断完善,多种自然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同时,还通过组织并策划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学生暑期实践,接待捐赠人探访、政府调研及科研院所交流访问等活动共计250余场,累计参与约1.3万人次,加上线上带动,触达公众达千万人次。
这些自然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自然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并通过自然教育活动带动公众捐赠约10.9万元。
为了进一步推动自然教育的发展,2021年起,阿拉善SEE于在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区域重点打造了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该基地以生态治理为核心,集科研、产业发展为一体,致力于成为自然教育的标杆。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开展了几十场环境教育相关活动,种植了近45万穴各类沙生植物,治理面积达4500亩。基地的示范成效得到了中国林学会的认可,并被认定为“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
图片阿拉善SEE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的“粉丝”超过6亿人次。如此庞大的公众支持量,也源于互联网+公益的加持。
2016年8月,阿拉善SEE与蚂蚁金服正式携手,“一亿棵梭梭”项目正式引入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让梭梭这一少为人知的植被真正进入公众的视野,借助阿拉善SEE在当地梭梭种植及生态修复的成熟经验,促成了“手机种树梦”变成现实,中国第一片互联网公益林地由此诞生,开启了公众指尖低碳生活的新篇章。
在这种“开放合作”的模式下,第一棵互联网上的梭梭实实在在地扎根在了北方苍茫的荒漠上。自此开始,公众对梭梭的关注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互联网另一端网友们的指尖低碳行为转化为现实中一棵棵茁壮成长成长的植物。
自然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体层面的觉醒与参与,它更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公民群体,为社会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同样的使命感,SEE基金会 “劲草嘉年华”等多个项目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劲草嘉年华”项目宛如一场流动的自然博物馆,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生态保护、自然影像记录机构,通过生态摄影作品,一线野生动植物观察与保护故事,搭配市集、自然体验活动、自然观影等丰富多样的内容,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的连接平台。自2017年在广州举办第一场活动以来,劲草嘉年华已在全国34座城市累计开展80多场活动,吸引线上及线下共9800多万粉丝。 

图片劲草嘉年华

同样,致力于链接环保公益伙伴与公众、带动全民参与的环保活动,还有SEE基金会联合腾讯基金会发起的“全民观鸟节”项目,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鸟类科普活动和专业有趣的观鸟活动,提增中国观鸟人口数量,有效塑造科学观鸟文化。从2022年开启第一届,到2024年正在开展的第三届,已相继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城市开展超过200场以上的活动,累计直接参与人数超过5万人次,触达人次超过40万。

志愿者培训的“传帮带



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其中,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及其发起的8家基金会、26个环保项目中心,也广泛探索并积极推动对公众环保在自然教育方面的品牌活动
以江豚保护为例,项目从自然教育着手,积极构建长江大保护特色自然教育平台,打造“留住长江的微笑”等系列自然教育品牌,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从2018年起,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公益伙伴共同主办的“全民自然课堂”系列公益讲座至今已连续举办8季。每一季都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10位主讲专家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专题科普讲座。这些讲座不仅传递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关爱自然的种子,让他们成为长江大保护的小小守护者。

图片全民自然课堂

除“全民自然课堂”外,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还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约会长江”“豚跃鸟飞”等多样化的自然教育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1000余场,走进了近百所小学、初中和高校,线上、线下带动了超50万名公众参与。
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是在传递科学知识,更是在播种关爱自然的种子。
在广西地区,阿拉善SEE八桂项目中心、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凭借四年深耕不辍的项目积累,以防城港东湾红树林湿地自然活动为蓝本,通过红树林自然教育志愿者公益培训,共召集近4000人次的公众守护者,在防城港种下超过50,000株红树幼苗,复种面积超15亩。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自然笔记创作、红树苗植育、湿地相关自然观察、以及志愿者净摊巡护等活动,广泛地动员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绿色屏障。

图片自然教育志愿者公益培训

在安徽地区,为增加公众参与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会、提高公众保护技能,阿拉善SEE江淮项目中心联合当地政府发起环保志愿者培育计划,推动志愿者积极参与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同时,更引导志愿者通过环境教育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倡导公众保护行为,传递环保文化。
带动效果明显。环保志愿者培育计划自2020年启动,面向公众和社会提供环境教育活动439场,累计志愿者参与人数3052人次,服务总时长达13241.14小时。
看得出来,阿拉善SEE在探索与公众的链接形式上,不断创新与尝试带动越来越多的公众连接形式,让他们在参与中产生环保共鸣,并长期投入其中。
在阿拉善SEE成立20周年之际,阿拉善SEE三江源项目中心联动“劲草同行”项目以及长江沿线的东海、江淮、长江、重庆等环保项目中心共同开展“长江和她的源头”自然教育巡回大篷车活动,带动各界资源,通过紧密合作与共创共享,形成强大的自然教育互通与环保宣传合力,完成了一次对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巡礼。
自长江入海口向上溯源的“长江和她的源头”自然教育巡回大篷车活动,通过共话长江生态保护,开展环境保护宣传、环保成果展示与自然教育交流活动,结合国家公园生态纪录片展映、公益市集、乐队演出、手作体验等方式,向广大公众普及长江生态知识、开展自然教育课程,提升公众对长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图片“长江和她的源头”自然教育巡回大篷车重庆站

形式多元的情感表达


在阿拉善SEE的公益模式中,通过协调和整合多种渠道,搭建项目与公众之间情感互动的桥梁,不仅传递了环保的理念,更激发了公众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怀与保护行动。
截至目前,阿拉善SEE品牌生态下,8家基金会及26个环保项目中心及所发起的百余个环保项目,都在积极探索和搭建形式多样的公众链接体系。这些体系各具特色、各展所长,有效提高了公众对机构和项目的认知度与信任感。
2024年8月,经过前期近一年的协调沟通,阿拉善SEE江南环保项目中心“浙”里有宝积分公益计划,正式在中国工商银行工银e生活APP积分公益专区启动上线,工行信用卡用户可通过兑换信用卡积分的方式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浙”里有宝积分公益计划是由工商银行杭州分行携手SEE基金会与阿拉善SEE江南环保项目中心共同发起,在脸脸科技的技术支持下,携手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浙江山野、杭州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三家在地保护机构,共同致力于保护浙江省珍稀濒危物种,守护浙地山海的珍宝百灵。

图片积分公益专区、感谢证书

银行信用卡积分兑换支持公益环保项目,是商业金融与公益场景的有机融合,也是金融积分在公益价值的创新探索,激活更多的公众通过身边的金融平台了解一线保护行动,并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与动力。
在宁夏地区,阿拉善SEE塞上江南环保项目中心和与会员企业共同探索生态文旅的试验之路,打造出生态优秀、百姓增收、旅游业发展的样本。
为了进一步展示盖牌村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信心,通过生态富民“村BA”篮球邀请赛,以体育竞技的力量,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拉动消费紧密结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宴,还以线上线下过亿的观赛流量,成为生态理念的传播场,将赛事的“流量”转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量”。

图片盖牌村BA

宁夏盖牌村正逐步走出一条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新路径。通过发挥阿拉善SEE企业家的商业智慧和市场思维,探索创新的生态富民模式,引导农民朋友转变发展观念,增强环保意识,让农民朋友通过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后期的经营管理,让他们从中受益,让乡村文化旅游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此外,为了更加规模化的推动公众自然教育,阿拉善SEE成立自然教育联盟,以各项目中心联结的方式,开展自然教育相关交流、培训等活动,协助各项目中心自然教育项目落地,并推动协同、形成合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多样化自然教育品牌。

随着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升级,阿拉善SEE也在探索思考,如何以更加轻松、更有趣味的形式,比如结合当前流行的城市探访(city walk)的方式,让会员、公众通过实地探访,从人文风貌到自然山水,全面洞悉城市的绿色可持续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激发更多人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十年来,阿拉善SEE的环保公益与公众的链接,从传递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真善美,到将环保科普与自然教育融入项目,再到带来社会和公众真实的改变,带动企业、公众等各界力量一起发力去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正是自然教育之于环保公益的价值所在。
撰文: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