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2024|不惧风雨,这一年!

图片

2024,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自岁首伊始,我们接连遭遇寒潮侵袭、冻雨连绵、龙卷肆虐;及至入夏,特大暴雨、极端高温又轮番登场;秋冬之时,台风更是扎堆来袭,防不胜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在如此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科学应对、化险为安?一同见证2024守护平安共抗风雨的力量。


① 救援体系再升级 高效行动保民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救”是构筑坚实生命防线的最前沿。

多方聚力,发挥“统”的优势

2024年初,一场雨雪将许多返乡人困于途中。
1月31日起,2009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天气席卷中东部地区,影响范围大、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雨雪相态复杂,又正值春运高峰,大量归乡旅客滞留路途。
面对“冰雪阻归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决策部署。应急管理部针对河北、山西、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11个省份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级应急响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紧急下发1.41亿元,支持11个省(市)开展公路应急抢通;国家减灾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联合腾讯推出“低温雨雪冰冻信息上报平台”,为受困旅客提供救助信息渠道......
图片
扛稳救灾责任,各地也在积极应对。在河南,交通部门“以动制冻”,投入1.2万余人次,全力做好道路除雪融冰;在湖北,气象工作者“迎寒而上”,全天候值守、不间断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湖南,电力人员“以雪为令”,全力抢修1129条覆冰线路,守护电网安全......
在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各界,从专业救援队伍到广大志愿者,形成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机制,众志成城汇聚起战胜灾害的磅礴力量。

快速反应,展现“速”的决断

2024年中,汛情告急,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牵动人心。
险情发生后,武警、消防、中国安能等各方抢险人员争分夺秒,昼夜奋战近77个小时,最终提前13小时完成决口封堵。一条时间线,见证这场与洪水的竞速之战↓
  • 7月5日17时48分许,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堤,决口最宽达226米。多方紧急会商制定封堵方案——抢筑裹头,机械化双向立堵。
  • 7月6日9时,抢险人员开展堤头裹护作业,为戗堤进占打下基础。
  • 7月7日20时左右,决口双向封堵接近100米,85艘各类船舶不间断作业。
  • 7月8日22时33分,决口合龙!

图片
速度是抢救生命的关键,也是检验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准。据统计,截至7日14时,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现场共投入各类专业救援力量4739人,车辆469台,装备318台(套),舟艇170艘。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抢险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是高效救援装备的运用,更是中国救援速度的“底气”

专业主导,激发“专”的效能

2024年9月6日,一个让海南人民难以忘记的日子。
当天下午16时20分,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在海南文昌登陆,这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秋台风
此次超强台风过境时间长,海南大部地区降雨陡增、海水漫灌、城市内涝、交通受阻、电力中断。
图片

在“摩羯”冲击下,海南多条线路停电,全省受影响电力用户达83万户。灾后救援和工程抢险迅速展开,南方电网公司投入抢修人员2万余人,应急发电车685台,应急发电机1720台。经过20多天各方全力抢险,9月28日,受影响的87个乡镇、9656个自然村全部恢复供电。

救险情、化危机,离不开高效有力的应急救援“专业队”。围绕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我国不断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工程抢险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加快建设东北、华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六个区域救援中心;对标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下的实战需求,加大航空救援、水域救援、人员搜救、应急通信、工程抢险等先进专业装备研发配备力度,健全救灾物资快速调拨投送机制,让救援救助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② 安全生产强根基 技术创新显神威


坚持源头治本、综合治理,靶向施策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专项排查,遏制重特大事故隐患

15人遇难,44人入院治疗,其中1人重症、1人危重。
2月23日凌晨,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违规改装的电动自行车超标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起火引起的重大火灾责任事故

图片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事故“顽疾”如何破解?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便是答案之一。
4月28日,国务院安委办部署开展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旨在通过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创新驱动,齐抓共管,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水平。
整治以来,全国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6000余起,同比下降36.7%,尤其是室内场所电动自行车火灾总量大幅下降,降幅达81.3%。
防风险于青萍之末,治隐患于未发之时。
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危险品安全风险专项整治、消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矿山安全八条硬措施......这几年,我国推进安全专项整治实招频出,硬招不断。实践证明,只要治理行动见真章,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就会照进现实。

关口前移,守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防范胜于救灾,不仅要能打好化险为夷的硬仗,还必须夯实防患未然的基础。
面对灾害威胁,最后一百米的预警,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
7月9日,四川甘孜雅江县因强降雨突发山洪,泥水石块从山上倾泻而下,道路瞬间被洪流冲毁。然而如此严重的山洪却未造成人员伤亡,这得益于有效的灾害监测和预警。
山洪发生前,雅江县应急管理局接暴雨蓝色预警、地质灾害橙色预警,迅速组织会商研判,全面排查重点区域隐患,提前转移121人、疏导11000余人、管控车辆3800余辆,最终实现无人员伤亡
图片
唯有将防灾关口前置,预先梳理薄弱点、排查风险点、解决隐患点,不断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才能在天灾面前占得先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持续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确保防患于未然。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共有100多万人,全国乡镇以上灾害信息员年均统计报送数十万条灾情信息,充分发挥第一现场“哨兵”作用。

科技加持,提升应急防灾新动能

今年,大小山火来势汹汹,肆虐多地。
  • 2月10日至21日,贵州共发生森林火情221起,多数火场难以接近,扑救难度大。
  • 3月15日,四川甘孜雅江县突发山火,霎时浓烟蔽日、火光冲天,数千人全力扑救。
  • 3月16日,云南临沧临翔区发生森林火情,3名地方扑火人员遇难。
  • 6月26日,山西临汾古县三合镇发生森林火灾,明火火线长约1.8公里。
  • 12月9日,四川甘孜雅江县河口镇城厢村发生山火,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40余人。
图片
旱情突出,火情频起,森林防火警钟不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全国三大“雷击火”高发区之一,已连续13年未发生一起重特大森林火灾。这皆得益于科技助力——森林防火感知系统。
“当前,我国已建立天上卫星监测、空中飞机巡护、地面视频监控的综合科技智能森林草原防火体系,接下来将充分利用数字高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森林草原防火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森防指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为防灾减灾更添新动力。今年,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2架“新舟”60灭火飞机正式交付,实现了我国大中型固定翼灭火飞机零的突破;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与腾讯联合推出的全国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上线,截至12月23日成功发布137次地震预警;更有数字孪生、卫星监测等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大显身手,有力提升了应急工作覆盖面和效率。


③ 安全治理启新篇 社会参与筑防线


公共安全无处不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安宁。
从国家层面到人人共治,从社会协同到个体努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牵涉广泛。今年,应急法治和政策保障不断完善,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应急、携手托起安全防线。

筑牢基石,法规政策护新航

在灾害发生时,只有以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才能处乱不惊、应对有序。2024年1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施行。
这次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时把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认真总结应对实践经验、汲取事件教训,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孕产期和哺乳期的妇女等群体给予特殊、优先保护,地方人民政府之间建立协同应对机制等总结提炼上升为法律规定,做到法律制度根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让法治走在突发事件之前,应对危机才能更加从容,获得可预期的安全感。

社会共治,全民携手筑平安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今年以来,全国受理安全生产群众举报量、举报奖励金额再创新高;应急管理部积极拓展各种渠道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月、防灾减灾宣传周等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应急管理部持续推出《全民安全公开课》系列节目,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全民应急素养。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公民应急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在今年几起突发事件中有着明晰体现
  • 7月1日,湖南岳阳平江县遭遇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汛情。“水淹到脖子,我也要把人救出来!”学习桨板运动3年多的余祖恩,在3米深水中托着桨板救下50多人。
图片
  • 7月19日,陕西商洛柞水县境内一高速公路桥梁垮塌,滚滚洪流危及过往车辆,50岁的退伍军人夏辉与妻子不顾自身安危,挥动强光手电,将后车挡在危险之前。

  • 9月4日,福建厦门一中学大课间跑操时,一个学生突然倒地,7名同学挺身而出,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合力救回同学一命。这7名学生都是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队的成员,平时经常接受应急知识的培训和演练。

这些平凡力量的不凡之举,值得被我们铭记。

时至岁末之际,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4年世界气候状况最新报告》,根据一系列基于气候模型等的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气候风险仍不容小觑。
未来我们或将迎接更多挑战。树牢大安全理念,构建大应急框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安全体系至关重要,这将引领我们共同迈向更加安全、韧性、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