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探寻中医药的更多可能|健康四川寻新记⑩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受访者供图

前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和全省卫生健康大会精神,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四川省医学科技教育中心、四川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联合封面新闻集中推出“健康四川寻新记——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聚焦四川省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任务,邀请人工智能、前沿医学、核医疗、现代中医药领域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两院院士、医疗卫生机构科学家和医药科技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共话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中药材同时也是食材。在时代背景下,如今养生茶饮、药膳餐饮、中药糕点……越来越多的中医药走出药房,走上餐桌,并且深受热衷于“朋克养生”年轻人的喜爱。当中草药不再局限于医疗范畴,现代中医药还能有哪些“跨界”“出圈”?中医药产业是否能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带着这些问题,本期访谈邀请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刘莉,一起探寻中医药的更多可能。

图片

刘莉

研发药食同源饼干

糖尿病患者也能“一饱口福”

随着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新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为12.8%,患者数达1.43亿。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预计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将进一步增加至1.64亿。

刘莉介绍,不管是WHO颁布的《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行动计划(2013—2020)》,还是我国颁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战略目标,均提出对慢病的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强调加强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控制,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早期识别处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发病高危状态的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来说,早期干预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饮食控制,然而,对糖分、脂肪等的摄入限制,往往让他们错失了很多美食。能不能研制一款糖尿病患者也能吃的“零食”代餐?成为刘莉团队的研究目标。

刘莉牵头的项目组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用药经验,从药食同源中药中选择山楂、荷叶、山药、茯苓、苦荞等药味组成配方,山楂能消食化积、行气散瘀;荷叶清热利湿,清肠降脂;山药益气养阴、补益脾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苦荞降气宽肠、清热化滞。配方诸药合用升降同行,清补兼顾,相辅相成,共达益气健脾、化湿消滞之功,研制出的“山楂荷叶荞麦酥性饼干”,既好吃又能促进健康。

刘莉介绍,从该院门诊及住院部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代餐研究结果显示:服用山楂荷叶荞麦酥性饼干4周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下降趋势均高于未服用饼干的患者,其中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研究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服用山楂荷叶荞麦酥性饼干,前后甘油三酯对比也有所下降。表明山楂荷叶荞麦酥性饼干在降低血糖、改善血脂方面有较为可观的效果,并且饼干服用安全,是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代餐。

目前,刘莉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医药产品开发(包括中药新药、医疗机构制剂、大健康产品开发)以及围绕源自医疗机构实践相关的中医药成果评价及转化研究、中药调剂标准研究等。2024年,她所在的项目组获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默示许可1项、开发出化妆品1个、功能性食品1个、医疗机构制剂备案1项,推进成果转化2项;开展源自医疗机构中医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创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形成行业专家共识。

中药新药研发需“落地”临床

希望更多人用经验数据支持中药新药研发

中药有数千年临床用药经验,其研制具有“源于临床,用于临床”的特点。以克敏芪丹鼻喷剂为例,该鼻喷剂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田理教授聚焦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复发率高的临床问题,紧扣“气虚血瘀、窍络瘀阻”这一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的核心病机,基于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在经典名方玉屏风散基础上进行加味优化出具有补肺益气,活血通窍之功效的克敏芪丹方,适用于肺气不足,窍络瘀阻所致的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刘莉介绍,《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明确规定,支持研制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具有丰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中药新药。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医疗机构,是开展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场所,应鼓励其开展高质量的人用经验数据收集,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奠定良好基础。

她希望国家能够制定《医疗机构研究者发起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管理办法》,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临床经验方、科研协定方、医疗机构制剂的人用经验数据收集,以规范的人用经验证据更好地支持中药新药研发。

医院多平台多形式激励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在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管理、制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

据了解,医院陆续建立了体系完整、类别清晰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平台,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循证医学中心、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研发中心,中医药区域伦理委员会、代谢性疾病中医药调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同时,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推进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开展PI制科研小组模式、积分指标体系、科研能力提升“百人计划”、科研项目经费“放管服”等,提升科研活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近五年,医院获批各级各类课题218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8项。医院科研实力不断攀升,据自然指数排名显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位居全国中医医疗机构第一名。2021年,医院下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2024年对此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行完善,以科研部为主,法务部、药剂科、各临床科室、国资办、财务部、审计部等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推进成果转化。

这些举措为科研人员开展中医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医院科研高质量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深入挖掘经典方药价值

近些年,国家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密集出台利好政策,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基于人用经验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制度,强调中药的研发要遵循中药特点及研究规律,要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注重整体观及中医药的原创思维,注重临床实践基础,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逐步形成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证据体系的中药特色审评审批制度;支持具有人用经验证据的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中药新药申报时减免部分药效或相应的临床试验,为来源于中医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创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作为一名中医人,刘莉感受到的是鼓舞和动力,她感慨道:“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我深深感受到‘中医药是巨大的宝库’。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四川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潜力,尤其是结合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来源于临床实践的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是中药新药创制的‘孵化器’;随着‘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人民健康管理中将发挥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