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一审宣判 惩罚”与“保护”的平衡

2024 年 12 月 30 日,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一审宣判,这起震惊社会的大案的宣判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马某某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判决结果一经公布,舆论哗然,受害者家属悲痛欲绝,他们失去的是至亲至爱,孩子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昨日,如今却阴阳两隔,再多的赔偿、再重的刑罚都无法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社会公众也纷纷在网络平台表达看法,在一部分人看来,未成年人犯罪有其复杂性,他们受成长环境、心智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法律在给予惩戒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其回归正途。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凶手手段如此残忍,即便是未成年人,无期徒刑和十二年有期徒刑也不足以抵罪,他们要求更严厉地惩处,期望用重刑捍卫生命的尊严,让作恶者付出惨痛代价。毕竟,逝去的生命无法重来,受害者家庭的破碎令人痛心疾首。

案件映照出当下青少年成长中的诸多问题

在这起案件中,校园霸凌的阴影无处不显。同学间矛盾本是常事,可张某某却将之恶化成杀意,李某盲从协助,反映出霸凌心态作祟。霸凌绝非小孩子间轻描淡写地打闹行为,而是赤裸裸的犯罪,它以强凌弱、恃众欺寡,会对受害者造成身心的重创,也让霸凌者漠视生命、扭曲三观,在错误道路渐行渐远。学校作为育人之地,对学生矛盾监测、化解不力,让 “小摩擦” 成 “大悲剧”,警示我们校园霸凌预防、处理体系亟待完善,从苗头遏制犯罪滋生。

未成年人犯罪背后,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青春期本就情绪波动大,张某某将矛盾转化为仇恨、杀戮,心理健康上的成因不容忽视。学校重成绩轻心理,未及时发现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家庭又未敏锐捕捉孩子内心挣扎,导致心理问题淤积、恶化。心理教育不是点缀,学校应设专业课程、咨询室,家庭需日常关怀、倾听,帮助孩子构建健康心理防线,抵御成长 “心魔”,以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法律完善与落实:守护未来的防线

近年来,我国法律在未成年人犯罪规定上是在不断进步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特定情形下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打破以往 “不满十四周岁免刑责” 的刻板认知,让低龄重罪者难逃法网,如本案张某某、李某被依法追诉,这是顺应时代、守护正义之举,契合社会对严惩恶性犯罪的诉求,向公众表明法律底线不容践踏。

法律落地确实有现实难题。执行环节,如何依据未成年人身心特性精准量刑考验司法智慧。过轻难平民愤、震慑犯罪,过重或悖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原则,分寸拿捏至关重要。矫治教育也存挑战,部分矫治机构资源匮乏、专业人员不足,难以提供优质个性化矫治,影响效果。

为此,需各方协同发力。立法部门应继续细化法律,明确不同罪名、情节量刑标准,增强实操性;司法机关提升专业素养,精准量刑,保障公正;教育、民政等部门加大矫治教育投入,培训专业人才,优化课程,助孩子重塑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应营造良好环境,以爱与引导填补孩子成长缺口,让法律与温情共筑防护堤,护佑未成年人成长。(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谢星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