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空间外景
不久之前,本刊对“当代首饰”做过报道——让人看不懂的当代首饰,究竟要如何欣赏?题目即是大众的疑惑。简单、直接、明了。
6月22日在广州K11购物艺术中心L7黑卡专属贵宾会举办的“See the Big from the Small|以⼩⻅⼤”当代⾸饰艺术项⽬由THE CLOSER GALLERY/小的首饰廊发起,以小而丰富的展览特色,让大家看到关于首饰的另一个面向。
而约6个月后在深圳华侨城B-Design Hub落地的“The Hole空穴来风”展览将规模扩大到由近30位专业艺术家和甄选而出的36位公众参与者共同完成近80件作品。它们或被放置于特别定制的展柜中,或悬挂于白墙之上,或置于空间一角,一题各表,对洞的概念发出联想,探讨洞的合理性及可能性——洞是洞穴?洞是循环?洞是好奇心?洞是……
展览现场
“空穴来风”艺术展,脱胎于中文成语,以虚位亟待潜创与变数。而展览前言中,有一句话是“在过满的世界制造洞”。此洞,指代空间构造,既是物理的形塑目标,也是想象的时空甬道,宜实宜虚。
若浅涉艺术史,关乎洞的论述虽晦暗不明,却从未缺席。从汉唐敦煌以粉本刺孔画形塑洞壁上的复写;到达·芬奇将人眼比作囊括宇宙的针孔,图解小孔成像原理。直至近代,罗兰·巴特视摄影为 “刺点/punctum” (punctum一词原意为刺、小洞、小切口),带给人天启与刹那的虚无;罗莎琳·克劳斯在《现代雕塑中的变迁/Passages in Modern Sculpture》中将passage(甬道、转变)作书题,阐明任何洞开的空间皆含隐时间的变迁。
“洞”由新生
什么是“洞”?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空穴来风”首饰艺术展是对于一个有志“务虚”的艺术项目的展览化呈现。以“洞”为索引,前期邀请了15位艺术家,对此做出回应。由此产生的15份项目提案,邀请公众参与并二次发散、联想,最终概念回馈艺术家,并落实成了一件件承载着“洞”的作品。
王叶串联起螺旋形蛋白石珠,鼓励在互动中觉察匿隐的负空间;
刘骁的新作将若干个茶壶的壶盖依次堆叠和排列,从洞孔的一段看去,壶盖的气孔串联起来成为一条“隧道”。并用珠宝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宝贵品质:好奇心。好奇心是洞穴里的风,是金子、是翡翠;
刘骁《好奇心是洞穴里的风》摆件 现成品、陶瓷 2022
李安琪将着眼投放现实,以不落窠臼的视角,发掘本被忽视的工业生产边角料所蕴含的再造潜能;
德国艺术家Thanh-Truc Nguyen以超现实数字设计手段,制造出模糊了物质与抽象边界的作品,内烁出对无有、虚实之辩的哲思。
Thanh-Truc Nguyen《Network》胸针 尼龙、银 2024
还有许多艺术家的精彩巧思,不一而足,留待大家亲自去现场感受。
一场持续的行为
“空穴来风”艺术项目成型于2021年初,历时近四年,全程分三个阶段依次推进。所有在第二阶段投稿入围者的作品资料也以文献及影像方式在展览中呈现。
展览总策展人吴君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此刻,我们虚位以待,冀望纳入新的协作,在知识流动的场域,共浸有形与无形统摄的世界,经历、体验哪怕在罅隙间也直指人心的、深邃如穴的艺术再造力。”
虽然很难解释如何知觉“洞”的“存在”抑或“不存在”,但“洞”早已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早期人类在洞穴遮风避雨、烹煮、绘画,洞穴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摇篮;以首饰的视角来看,为了让一块好看的贝壳或石头能够被佩戴,加工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打孔。“孔洞”是生产活动和精神需求的承载,一切从孔洞开始。从这一角度切入,用当代首饰“做文章”,实为明智之选。
佐佐木史惠《组合珍珠母—圆角矩形》胸针 珍珠母、银、不锈钢 2024
复仿、重做、重新创造……恰恰显映了整个项目的底色。在纳入专业艺术群体的同时,项目一度开放公众层面的再创,鼓励公众参与对话。对话的结果,有顺应、有僭越、有认同、有消解。无论如何,各方在语义的互涉中,追寻创造力永不枯竭的动量之源——艺术的本源。惟艺术再造,可如涟漪般辐射、波及、震荡至受众面的最大公约数。
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滕菲教授认为“空穴来风”是一个关注社会问题的当代艺术行为。尤其针对各种生活压力所带来与日俱增的精神焦虑,其中共生再创的环节,会是一个非常温暖的纾解通道。展览只是一个节点,它所激发的意义会延绵不断,升发开去。
参展艺术家:陈熙,戴燕怡,贺晶,李安琪,李维伊,李怡,李一平,刘骁,戴毓辰,王叶,魏子欣,吴冕&王越,吴沛,应潇优,曾志翾
特邀艺术家:Gantea,黄璐然,刘小奇,Thanh-Truc Nguyen,宁思睿,佐佐木史恵,滕菲,王智鹏,袁一菡
公开招募社会参与者:70余人 (国际、国内)
小的首饰廊/THE CLOSER GALLERY
(艺术家名录排序,按英文首字母。Sor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based on the last nam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