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甘孜州TA 与全省同行共话采访心路历程

以恒心抵达初心之所向,以决心雕琢匠心之所往,一批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新闻作品应运而生。12月30日,四川优秀新闻作品分享会暨2025“新春走基层”启动仪式举行。

图片

活动现场,8位中国新闻奖、四川新闻奖的获奖代表先后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和感悟。甘孜州传媒中心记者、《甘孜日报》责任编辑周燕作为获奖代表之一,分享了四川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一场“有备而来”的有惊无险》创作背后的故事。

图片

“只要有了坚持行走的双脚、第一视角的观察和与人民群众共性的思考,我们的新闻报道就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周燕以《做坚守新闻现场的逆行者》为主题,分享了她与团队报道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泥石流一线采访经历,以新闻现场逆行者之姿,克服恶劣环境的限制,还原海螺沟人民是怎样在各级政府有序带领下成功避险。周燕认为只有靠近采访对象才能写出饱含真情的故事,传递最为真实的信息。
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首屏编播部主编张欣分享了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首次发现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野外产卵出苗》的创作心得。“我们相信,‘小小’的‘点’饱含声量,客观事实自带力量。”她说道,这篇获奖作品的核心经验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克制”。作品通篇没有任何“大”表述,而是客观讲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让场景“发声”、让画面“说话”,来展现事件本身的重大意义。
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类一等奖作品《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主创代表、四川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高松则讲述了他对人物故事传播报道的理解:“要做好人物故事的传播报道,我认为关键是能不能找到跨越不同文化阶层受众的共情点。”在该作品十年如一日的创作过程中,有两种爱贯穿始终,一是伊莎白对中国的爱,二是创作者对于拍摄对象的爱,它们在作品里互相成就,并在“百年”的时间尺度中,以小见大地折射出理想主义的耀眼光芒,呈现了华夏大地的沧桑巨变,传递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
“只有找出真相,才能真正击碎谣言”,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类二等奖作品《揭穿视觉贫困谎言》系列报道主创代表、封面新闻记者罗石芊讲述了主创团队深入一线、持续追踪,最终揭穿短视频平台上“视觉贫困”的“画皮”的经历。她表示,专题推出后,迅速形成全网热点,得到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关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内容,谈及“视觉贫困”现象,呼吁各方规范这一网络乱象,加快立法进程。

图片

(部分图片来自四川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 洛松拉姆
编辑/ 黄星洁
校对/ 王玲娜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肖宵
监制/ 谭荣皓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