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情绪价值在消费领域越来越重要,品牌希望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来获取商业价值。
02情绪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脱水提纯后的人性,通过产品手段单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03然而,消费者比品牌走在前面,情绪价值可能成为内卷的抓手,而非打破内卷的力量。
04在一个情绪价值泛滥的时代,保持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变得尤为重要。
05无论如何,消费者需要在生活中保持自己,不被铺天盖地的奶头乐、即时反馈和轻享乐所裹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是一个鸡汤失效的时代,这是一个往血液里注射浓汤宝的时代。
前段时间我给家里换了个新款的吸尘器(此处无广),换了以后,我发现使用率比原来那台高了好多。
原因很简单,这几年很多新款吸尘器都会标配一个「绿光显尘」的功能,一启动机器,就有一束平行刷头的光线,照亮前方地面上平时看不见的浮尘。
吸尘器吸过去,明显能看到地面变干净了,成就感拉满。
后来我和朋友聊天,他也分享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自从买了智能手表,他每天雷打不动都会去健身房,就是因为手表会告诉他这次撸铁消耗了多少热量,今天还有多少热量消耗才能把热量消耗那个圆环合上。
他说,每次都能看到运动的消耗量,这个手表,就是买了个情绪价值。
这几年情绪价值这个词很火,很多品牌都开始声称自己是「卖情绪价值」的品牌。当然,也有很多人讨厌这个词,毕竟情绪价值有个等价的词汇叫做「溢价」,当别人开始和你聊情绪价值了,约等于TA要开始找你要钱了。
那么,这期内容,我想从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多品牌都希望把自己往「情绪价值」上靠。
01 情绪价值是脱水的人性
吸尘器绿光显尘这件事,后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它的机制,归根结底类似一种强迫症。
心理学所说的强迫倾向,其实是两个东西的合体。
一个是「强迫观念」,某种反复和持续的想法、冲动。这样的想法一般是负面的、自己想要压下去的,但硬压下去又会觉得很难受。
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就是,什么东西都想要清理干净,一点脏乱看着都难受。
而另一种,则是「强迫行为」,也就是某种重复性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一般就是「强迫观念」导致的。比如反复洗手,家里所有东西都要收纳摆放到整整齐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感。
事实上,很多强迫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只不过程度不深,不仅远没有达到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甚至还会因为强迫得到满足,产生一定的愉悦感。
吸尘器就利用了这样的心理特征。
家里地上有一点浮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在正常的光线下很难看到,不清理也没啥,完全不影响日常生活。
但绿光显尘放大了浮尘的存在感。激发了很多人内心本来不强烈的「强迫观念」。
这种强迫观念的满足也很容易,你都拿着吸尘器了,轻轻往前一推,往后一拉,地上就干干净净了。
于是,一种微小的愉悦感就出现了,做家务打扫卫生好像也不那么讨厌了,反而像在玩现实版的《喷射战士》。
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价值。
在我看来,所谓贩卖情绪价值,本质上是将人性中某种需求提取出来,用产品的手段单独满足它,以获取商业上的价值。
想想看,吸尘器人为制造强迫,然后让你顺手满足它,结果就是吸尘器的使用频率提高了,你愿意购买更多吸尘器耗材,并且未来还会更新换代。
同理,智能手表将运动量进行量化,也是瞄准了人性中对正向反馈的需求。
情绪价值的本质,就是脱水提纯后的人性。
02 情绪价值能打破内卷吗?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都说,自己是向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的品牌呢?
这里用一个公式可以解释:
价格-情绪价值=购买决策难度。
也就是同样的价格,情绪价值高了,就容易做购买决策。
就像鸿蒙智行的车,哪怕所有新势力车企都把主战场放到了30万甚至20万以下的价格带,它依旧可以在40万以上价格带维持高销量。
再比如lululemon,哪怕满大家都是卷到100多甚至大几十块的国产瑜伽裤,它依然可以守住四位数左右的价格区间,并且维持销量。
即使价格不便宜,因为一个拿捏了中年男性,另一个拿捏了有消费力的都市女性,销量依然很可观。
所谓千金难买我乐意,就是这个意思。
沿着这个逻辑看,当一款商品能够获取消费者精神文化层面的认同,那它就建立商业壁垒,拥有了不参与价格战,甚至获取溢价的特权。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消费者的进化很多时候是远比品牌迅速的。
就像很多人对待恋爱的态度,对象赚多少钱,工作多稳定,家境多好,这些又不是我的,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只关心你在恋爱中能为我提供多少情绪价值,如果不能让我开心,那趁早从我的剧本里杀青。
品牌也是一样,很多消费者把不再视情绪价值为消费的「可选动作」,而是「规定动作」。如果一个品牌不能提供情绪价值,那消费者大可以直接把它们直接踢出局。没啥品牌是一定要买的。
就像前几年大家提到喜茶和奈雪,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联名狂魔」。但这几年,除非瑞幸茅台这种火星撞地球级别的联名,其他都是基操,一年10次不算多,20次也就还行。
但不联名也不行,对奶茶饮料这种具备时尚单品属性,大家都喜欢跟风的行业,大家都在给情绪价值,你不给,消费者就觉得你古板了,过时了,要和你说再见了。这个是致命的。
同理,九块九一开始也能给人占到便宜的感觉,也是一种情绪价值。但当所有人都开始九块九,那情绪价值就被消解了。
那你说,我不做九块九可以吗?可以,星巴克和seesaw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市场,消费者比品牌走在前面,那情绪价值就不能打破内卷,相反,它会成为内卷的抓手。
毕竟功能性怎么说都有上限,汽车再快快不过道路限速,屏幕再高清清晰不过人眼,羽绒服再保暖能应付漠河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对消费者好」,这件事哪来的上限呢?
03 情绪价值的时代
商业领域常说的情绪价值,本来就是一个概念挪用。
在讲人际关系时,这个词泛指一切「让别人舒服」的能力。这个词外溢到消费领域后,被商业社分门别类,细化精确,脱水提纯。
即时正向反馈只是其中一种,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爽点其实是很多的。
泡泡玛特卖的是隐藏款的稀缺性,抽盲盒的惊喜感和收集癖。
短视频卖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每次滑动都带来15秒的新鲜感。
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的年度盘点,满足的则是炫耀和分享的需求。
看看,多么精确,多么细致,多么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但另一面,当商业社会从各个方面满足人性层面的需求,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人性比过去更加需要保护。
我们经常听到类似「关注个人情绪,注重个人感受」这样的表述,背后则是情绪价值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消费门类,从灵修到心理咨询,从多巴胺到内啡肽,从陪伴到治愈。在商品中间接贩卖情绪价值已经不够,必须直接卖给你好心情。
看视频已经不够了,必须看短视频,每次滑动都能带来15秒的新鲜感。
买玩具已经不够了,必须买盲盒,因为人们需要稀缺性,需要满足收集癖。
听歌看电影已经不够了,必须在网易云和豆瓣上马克,年中还要推个年度盘点,能分享到朋友圈,让所有人都夸我一句「宝,你的品位也太好了」。
这是一个鸡汤失效的时代,这是一个往血液里注射浓汤宝的时代。
我们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平衡,找到同温层的认同,找到获得感和反馈感。情绪价值的刚需,恰好折射出我们的脆弱。
而在一个情绪价值泛滥的环境里,强健的肉体,丰沛的精神生活,稳定的情绪便越发显得珍贵。
当社会给我们的保护措施越是完备,每个普通人越需要在生活中保持自己,不被铺天盖地的奶头乐、即时反馈和轻享乐所裹挟,去磨炼自己粗粝的那一面。
越是人性脱水的时代,坚守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就越有意义。
新的一年,祝看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对抗脆弱勇气和力量,有自给自足的情绪价值,有不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