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成功的模板推广到全国,我们就能够在呼吸疾病诊治——特别是肺癌的存活率上走在全世界的前面。”12月30日,全国“肺健康计划”暨肺癌“四早工程”启动会在穗举行,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广州国家实验室的指导和支持下,正式牵头开展肺癌及慢阻肺早筛暨“肺健康计划”项目,旨在评估和提升居民肺部健康水平,实现慢性呼吸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及时干预。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出席会议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我国有将近1亿慢阻肺病患者
“呼吸疾病,应该说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对老百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启动会上,钟南山介绍,近10年来我国肺癌发病呈持续增高趋势,年患者5年生存率仅28.7%,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肿瘤。在2022年中,全国肺癌死亡人数超过了70万。
钟南山表示,由于肺癌起病较为隐匿,没有典型症状,群众在感到肺部不适时才去做检查,此时大多已发展为中晚期肺癌,大大影响了治疗效果。而通过早期在广州越秀区进行的居民肺癌筛查实践显示,早期肺癌的鉴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
钟南山表示,尽管我们现在的肺健康筛查工作可能慢一点,但搞好肺健康是千秋万代的事情,也是体现我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现在看起来平凡的工作,实际上是很有价值的。做到“早筛、早诊、早干预、早康复”这“四早”,将大大降低肺癌的致死率。
此外,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或COPD)为代表的呼吸系统疾病还是全球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何建行介绍,我国40岁以上成人患病率高达13.7%,有将近1亿慢阻肺病患者。
“开展呼吸慢病综合防治探索,研究先进诊疗措施和技术,对我国降低呼吸慢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何建行说道。
将“肺健康计划”的“广州经验”推向全国
据了解,早在1994年,广东就开始关注群众肺部健康,努力推进健康早筛工作;2015年,广东启动“爱肺计划”,为广州市50岁以上高危人群进行肺癌早筛;2023年,在广州国家实验室指导支持下,广州启动“肺健康计划”,开展40-47岁人群肺癌和慢阻肺早筛及管理。截至2024年12月27日,项目已共计完成23188例居民的肺癌筛查和入组,25642例居民的慢阻肺疾病筛查及入组。
“在不同地区的筛查中,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何建行分享,在我国呼吸疾病有其特殊性,依靠国际通用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往往会有较高的漏诊率。在长期筛查中,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摸索出了价廉、高效、方便的筛查方式——即CT与肺功能检查结合。
钟南山表示,将“肺健康计划”推广到全国,实现“早筛、早诊、早干预、早康复”就是他和团队的初衷。“将成功的模板推广到全国,我们就能够在呼吸疾病诊治——特别是肺癌的存活率上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如今,随着我国CT的广泛普及和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肺健康计划”已经具备条件,进一步把“广州经验”推广至全国势在必行。
在广州国家实验室的支持下,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牵头开展全国“肺健康计划”暨肺癌“四早工程”,吸引了来自全国的10家核心单位和54家联盟单位加入。
全国“肺健康计划”旨在评估和提升居民肺部健康水平,以降低医疗单位周边及所在辖区内居民肺癌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目标,开展低剂量CT检查及COPD筛查,全面地了解辖区居民的肺部健康状况,并提供精准诊疗建议。
预计2025年-2027年,为实施“肺健康计划”的医疗单位周边及其所在辖区40-74岁居民(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下同)开展低剂量CT检查及COPD筛查、科普宣教、治疗和随访等工作,全面提高当地居民肺部疾病的早筛早诊覆盖面。实现当地居民肺癌早诊率、5年生存率的提升,5年内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慢阻肺病早诊率的显著提升。同时,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推动建立“肺健康”长效工作机制。
文、图、视频拍摄 | 记者 薛仁政 许敏
视频剪辑 | 记者 赵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