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将至,各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文博大餐,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本文分享多地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的特色活动,共赴文化味十足的新年之约。
浙江省非遗馆:“浙江好腔调”迎庆元旦
“浙江好腔调”风华万代昆剧专场《奈何天》
台上,昆曲、婺剧、海盐腔等20余个传统剧种荟萃,徽剧、沪剧、柳琴戏等长三角地区经典戏剧轮番上演,缠绵悱恻尽显悲欢离合,铿锵昂扬彰显家国情怀;台下,观众在演员的唱腔动作、一颦一笑间穿越时空,步入传统文化的画卷之中,沉浸式共赏一出出人间好戏。
为迎接元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内容丰富的“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包含多剧种的绝技绝活展演、大戏和折子戏的视听盛宴、音乐会和创新创作专场等多种表现形式,还有老中青演员同台秀绝技、专家交流碰撞,以及传统戏剧数字化成果亮相等多重精彩内容。本次展演既推进了浙江地方传统戏剧项目的保护,又发挥了传统戏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周传人/文 浙江省非遗馆供图
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新年开启“集祥·如意”
展览开幕当天迎来众多观众“打卡”
新年将至,12月29日,包含3个展览的“集祥·如意”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系列展览开幕。其中,“锦绣·集祥——河南博物院藏织绣纹饰艺术展”共有展品166件(套),按纹饰图案主要寓意分为“福聚家和 寿盛康宁”“功成业就 物阜民丰”“喜结佳偶 嗣续绵长”“章服之美 礼仪之大”四部分。“笔墨风流——河南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精选河南博物院藏明清书画佳品57件(套),展示明清时期书画名家对中国书画传统的思考和锐意变革的探索。“向大师致敬——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美术品展”精选北京鲁迅博物馆藏绘画作品19套(97件),以艺术大师创作的鲁迅相关美术作品为主线,引导观众走进鲁迅的文学和精神世界。
“该系列展览寄托着河南博物院和郑州博物馆融合发展的美好寓意。”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黄东升说,希望河南博物院以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卓越创新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河南窗口”,探索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河南经验”,助力文旅强省建设。
本报记者 张莹莹 文/图
山东省文化馆:楹联展喜庆迎新
书法家现场书写征集来的楹联优秀作品
12月28日,“河和之契·源脉永续”山东省暨济南市楹联征集优秀作品书法展在山东省文化馆开幕。黄河与大运河在山东交汇,此次展览旨在挖掘“两河文化”时代价值,丰富泉城市民、游客的元旦文化生活。
山东省文化馆馆长赵新天介绍,今年山东从全国征集楹联作品超2000件,展出近百件。展出作品彰显了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为发挥楹联作品的独特价值,主办单位特邀书法家将获奖楹联作品书写出来,让联语的深刻内涵与书法家的艺术风格融合,让市民、游客领悟黄河与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楹联展为元旦增加了喜庆氛围。”河北游客龚淇滨说,活动互动性很强,现场还准备了笔墨纸砚,爱好书法的观众能参与体验,在一笔一画中感知传统书法的魅力。
王晓良/图 本报记者 苏 锐/文
江苏多地图书馆:多彩活动绘传统新年
苏州图书馆联合苏州爱乐乐团举办跨年音乐会
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南京图书馆举办“光影流年·双节同庆”——元旦春节摄影征集活动,邀请读者通过镜头捕捉和记录双节期间的温馨瞬间、传统文化习俗、节日氛围及人民生活的美好景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南京图书馆还为元旦假期精心筹备了“文化走读·阅行南京”“书海识·遗——岁时记忆之旅”等系列跨年活动,丰富市民节日生活。
印蛇、印春、印福……12月28日,苏州图书馆文徵明主题分馆带领读者在福字等传统纹样的漏印制作中“印”出传统中国年。同期,在苏州图书馆望亭分馆,10组家庭一起参与制作宋锦发饰、分享宋锦之美,为新年添欢添喜。苏州图书馆还联合苏州爱乐乐团举办跨年音乐会,邀请读者共迎新年到来。
本报记者 王 炜/文 苏州图书馆供图
湖北省图书馆:大提琴音渲染新年氛围
长江讲坛现场
12月28日,一场大提琴“协奏”登上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用轻松自然的方式一边讲解一边演奏,为观众带来《大提琴室内乐与中、西方戏剧影视文化的碰撞》,以这一特别的方式与大家共迎新年。
此次讲座通过讲与演相结合的方式,别开生面。当《007》系列电影主题曲激昂动感的旋律从大提琴琴弦间流出,紧张刺激的谍战氛围瞬间弥漫;电视剧《红楼梦》的乐曲《枉凝眉》,在大提琴的低吟浅唱中道尽凄美与无奈;新疆民族音乐《送你一朵玫瑰花》以独特的节奏与风情,传递广袤西域的热情与豪放……
活动吸引了近700名听众现场参与,还有1.5万名听众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现场观众吴子龙说:“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在音乐中收获知识、汲取力量,是‘打开’新年最好的方式。”
王 亮/图 本报记者 瞿祥涛/文
陕西省文化馆:群众合唱送上新年祝福
音乐会现场
近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文化馆承办、陕西省合唱协会协办的“灯火里的中国——2025陕西省群众合唱新年音乐会”在西安人民剧院精彩上演,来自全省的合唱爱好者齐聚一堂,用歌声送上新年祝福。
音乐会的歌曲类型丰富,既有《乘着歌声的翅膀》《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等国外名曲,也有《莫尼山》《嘎哦丽泰》等民歌。10支群众合唱队以饱满的热情演绎着一首首经典曲目,1000余名现场观众和全平台观看直播的百万网友共赏音乐盛宴,感受合唱带来的力量与美好。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更需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不忘来时路,砥砺再进步。”观众陈女士说。
本报记者 秦 毅 文/图
湖南省文化馆:最美和声成难忘新年记忆
音乐会现场
12月27日晚,由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老干部事务中心主办的“我歌唱的理由有很多”喜迎2025新年合唱音乐会在湖南音乐厅唱响,一批中老年音乐爱好者用音乐诠释“歌唱的理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伟大祖国的祝福,为新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本次音乐会涵盖混声合唱、男女声小组唱、独唱及器乐演奏等形式,精心选择了15首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曲目。讴歌沂蒙山抗日军民的混声合唱《爱永在》,威武雄壮的《中国军魂》,女声独唱《咏梅》《我爱这土地》等,把祖国的秀美山川、辽阔的土地以及可爱的人们表现得淋漓尽致;《满城烟花》《往日时光》与《快乐的聚会》等曲目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最后,音乐会在雄壮的《歌唱祖国》歌声中落下帷幕,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新年记忆。
本报记者 张 玲 文/图
江西省博物馆:新展迎新年
展览现场
瑰宝重器,神秘的古老方国揭开面纱;江南沃土,繁荣的青铜文化迸现辉光……日前,为迎接新年,在新干大墓发掘35周年之际,江西省博物馆推出考古文化展“虎踞江南——新干大墓与青铜王国”,叙写灿烂独特的江南青铜文化。
江西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是自新干大墓发现以来展出文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类别最丰富的展览,展出青铜、玉石、陶瓷等各类文物400余件(套),全图景式展示了江南青铜文明高度发展的文明成就。
“江西历史悠久,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在中国甚至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工作负责人说,江西将持续深化以青铜文化、陶瓷文化等特色文化为重点的赣鄱文化研究阐释,扎实推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让优秀文旅资源焕发更夺目的光彩。
本报记者 王竹青/文 江西省博物馆供图
2024年12月31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浙江省非遗馆:“浙江好腔调”迎庆元旦》、
《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新年开启“集祥·如意”》、
《山东省文化馆:楹联展喜庆迎新》、
《江苏多地图书馆:多彩活动绘传统新年》、
《湖北省图书馆:大提琴音渲染新年氛围》、
《陕西省文化馆:群众合唱送上新年祝福》、
《湖南省文化馆:最美和声成难忘新年记忆》、
《江西省博物馆:新展迎新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