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头桥位于嘉禾县车头镇(现珠泉镇)车头村西侧,又名“普渡桥”,东西向横跨钟水河。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四年(1878年)竣工,为青条石半圆五拱桥。该桥也是目前嘉禾发现的唯一的一座五拱石桥。1956年改建成公路桥,桥长101米,宽7.3米,高10米,孔跨14.6米,拱厚0.6米。原东端建有凉亭,并置有禹王观音塑像各一龛(亭内设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被毁)。民国13年(1924年)在桥两端建有炮楼,均已毁。桥缘砌条石栏杆,两端立4只石狮,“文革”时被毁。
在离此桥半里处上游,有一码头,名为赤竹渡码头(后改名为油涵铺码头),当时是钟水河上游最繁华的码头。凡是由湘江运货来的船舶一般在此码头卸货,再用人力转运。昔时湘省大部分地区食粤盐,粤盐从广东连州用人力肩挑至此码头,再通过水运至沿河各地,赤竹渡码头也是当时的货物集散中心。
为了繁荣水陆交通,原桂阳州盐商王兆三、邑城训导李启荣、塘村通判周秉钧等人向民众发起募捐金钱三万,架设此桥。传说,在募捐架桥时,一位编草鞋的老汉来到墟上卖草鞋。他听说墟上正在为架桥募捐钱物,忙挤上前去,向募捐的操首们说:“我老汉是个草鞋匠,一生全靠卖草鞋来维持生计,今日众人操架桥梁,我愿为架桥出一份力,我拿不出钱,但我可以为架桥的工匠们供应草鞋。”操首们见老汉这样热心,便应允了。让他从开工之日起,每天将草鞋送到工地上分发。架桥一开始,老汉按照承诺,每天将草鞋送到工地。一年后,家里集存的数百双草鞋以及备好可用一年编草鞋的材料全用完了,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家庭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难。但他并没有停止。为了买编织草鞋的原料,他花光了全部积蓄并变卖了家产,为了生活,无奈之下他只能吩咐全家老少外出乞讨,王老汉的善举感动了神仙,在神仙的帮助下,王老汉不仅找回了家人,也通过辛勤的劳动摆脱了贫困。
车头桥曾是兵家要地,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曾经过此桥,与国民党李云杰部激战,击溃敌军,顺利通过钟水河,挺进广西。
当时的红三军团前沿部队陆续到达车头桥一带。指挥部将红军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仅一小部队)在车头桥下游的麻地河段泅水渡河,佯装攻城。攻打车头桥的另一部分红军利用县城牵敌的时机,陆续进入前沿阵地,组织火力,向河对岸敌军发起猛攻,轻重机枪交错射击。红军在战斗中“三退三进”,摧毁了敌人的桥头工事,敌军受到沉重打击。与此同时,红军大部队在车头桥上游经油涵铺、井洞村进入蓝山县的观洞、里田、爻山村,在爻山村与嘉禾晋屏甫口里家村河段架起了一座浮桥,大军很快渡过了钟水河。攻打车头桥与佯装攻城的红军看见空中升起了信号弹,知道大部队已过钟水河,立即放弃攻打县城,迅速撤离,通过浮桥渡过河道,往北折回嘉禾境内,向甫口、下车方向行进。
新中国建立后,修建嘉禾至临武、桂阳、郴州公路时,经多次测量,仍利用车头桥作公路桥。该桥曾是省道1806线和1803线的交织点,也是当时国防公路线在嘉禾境内的重要桥梁。
车头桥是郴州至道县,连接湘桂等省的交织点,曾经的嘉禾煤炭会经此源源不断运往零陵、广西各地。但由于年久失修,车辆超载及2008年洪水冲击,该桥桥基出现了裂缝、移位,已成危桥。目前在桥下游200米处又新建了一座现代公路桥替代,原桥已进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通行。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