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安丘市与潍坊学院举行校地合作项目签约,携手赢得“校地融合”2024收官之战,也为2025开局抢跑助力。
近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潍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分别提出:“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安丘“校地融合”蕴含的技术、产业、人才力量,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汇聚成以科创攀高驱动产业焕新的巨大能量。
双向奔赴:求解“最大公约数”
校地融合融什么,怎么融?安丘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一个月前的同一天,坐标陕西西安,安丘市委书记贾勤清率领被誉为“北方环境医院”的节能环保产业领军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达成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意向。
“安丘产业布局与西安交大学科契合点多,希望双方持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王欢的话中不难理解,校地深化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是“你情我愿”,高度一致的需求度、互补性和紧迫感,使得双方在反复沟通对接中碰撞出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安丘市领导13次带队赴高校院所,16批次重点高校专家受邀来安,校地在“双向奔赴”中达成37个合作意向,科技成果正源源不断从实验室走市场。
在与安丘合作的高校中,还有一支特别的队伍——政府派出的由28人组建的工作专班。“他们在校办公,牵头深化校企联系,挖掘投资意向,推动产业落地,强化人才服务。”安丘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负责人介绍,这种深度合作在全国都属少见。
政府架起常态化沟通桥梁,校地企合作愈发密切。这里相继落户了包含38家省级平台在内的223家潍坊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跨界合作:“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
从一般合作到深入融合,仅有政府当“红娘”已然不够。
为此,安丘徐清华等企业家走进高校担任“产业教授”、45名高校教授走进产业园区担任“科技副总”,通过跨界合作促成创新资源双向流动。
“我们可以实实在在解决企业研发问题,产业落地效果也会更好。”潍坊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宋健担任安丘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后,落地了“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辆位姿识别软件开发”“袋装物料装车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两个科研项目。
“通过与西安交大等高校合作,我们在消白雾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生产的拳头产品消雾节水冷却塔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产业教授”,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清华把校企融合的研发成果带进课堂,为节能产业培养更多年轻人才。
“校地融合推进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安丘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该市开展校地互访150余次,举办政策宣讲等活动180余场,建成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和实习基地27家,签订长效合作协议40份。
“田间”到“云端”:科技扎根“泥土地”
校地合作还将“象牙塔”里研发的技术推向“泥土地”,用科技力量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今年的品质和产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150亩大棚生姜全部出口到欧盟国家。”安丘长生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宝杰脸上漾起丰收的喜悦。作为本次与潍坊学院签约主体之一,长生源从“校地合作”中受益已久。两年时间,潍坊学院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团队帮助其完成了四个品系姜苗的脱毒工作,并为农场配套数字化组培育苗技术,从“田间”到“云端”赋能。
不止步于改良品种、技术升级层面,不久前,山东农业大学与中科滕森(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建“小米科技小院”。与以往不同,这次小院建在农机研发生产企业里。
小米种植是安丘的特色产业,但多数种植在海拔330米至380米的山地梯田上。“我们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研发力量,为农户‘量身订制’适宜山地种植的小粒型农机具套餐。”中科滕森运营中心主任马海波介绍,目前谷物精量播种机正在实验阶段,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服务谷农生产。
地方产业焕新与高校科研成果转换在这里耦合,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就这样被“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沃野。2024年,该市落地转化科技成果210余项,集聚高层次人才407人,校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额达3亿元。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