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AI将在2025年迎来新一轮大爆发,智能驾驶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新趋势。
02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超过50%,欧洲渗透率接近20%,智能驾驶市场前景广阔。
03然而,智能驾驶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如端到端高阶智驾距离真正的L3级自动驾驶仍有差距。
042025年智能驾驶车型价格有望集体降价,幅度达3万元以上,消费者购车选择将更为丰富。
05与此同时,车企技术能力将成为竞争关键,谁能提供更先进、更可靠的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每隔5年,就有一群人会变心,不必担忧,这是时代变化的特征。
站在2025年的第一天往后看,AI会是汽车行业根本挡不住的趋势,而对于所有想换车和看车的人群来说,这会带来摧毁性的变革。
5年前,新能源车在中国的渗透率5%,销量不过120.6万辆,只等于比亚迪2024年不到3个月的数字,而现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经稳定且持续多月的超过50%;
5年前,电动车在欧洲的渗透率不足1%,但现在渗透率接近20%,且根据麦肯锡的调研,近80%的欧洲人,考虑未来购买新能源车,只剩下22%的人还对新能源车心存怀疑。
按照中国乘用车基本处于2500万辆/年换算,超1100万消费者变心,按欧洲新车销量2023年1285万辆换算,超250万人变了心。
不买电车,只买油车,如今已经不是什么值得探讨的话题。社会学里,少数人群的声量总会趋近于0,而从2025年开始,因为车企全面的拥抱AI,所以智能驾驶大爆发元年,又会让多少不相信智驾的人,变心?
挡不住的AI,挡不住的智驾,挡不住的新问题
中国,随着2024年12月末的新政策落地,美国,随着2024年12月末,马斯克和他的朋友们赢麻了,AI会在2025年迎来新一轮大爆发,已经是主流群体的普遍认知。
12月30日,《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发布。作为2024年,因为无人驾驶出租车几次登上热搜的城市,武汉进行新的尝试,对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条例》中的关键信息为,智能网联汽车在当地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交通事故等行为后,对于不配备驾驶人或者随车安全员的,将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相关责任。
和全球先发的法规拉平,自动驾驶法规的破冰,靴子终于落下。2021年7月,德国自动驾驶法生效,允许L4级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开道路上路,2023年4月,日本自动驾驶相关新法规生效,并且明确,如发生交通事故,自动驾驶按照驾驶员进行责任判定。
而在美国,关于AI的风向也在发生偏转。随着全球首富艾隆马斯克的得势,FSD已经到了即将爆发的阶段。11月大选结束后爆出,构建FSD联邦框架作为美国运输部的优先事项之一。硅谷高管与创始人,正在陆续进入白宫,下一轮全球科技竞争加速。
10年前,全球共同的认知是,AI人工智能将是下一个发展风口,而如今,AI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竞争发展权的战场。
手机、平板、智能家居等ICT和IOT产业,已经内卷到了新瓶颈,也因此近几年间,我们分别见到了华为、百度、魅族、荣耀等纷纷下场涉足汽车相关业务。结合GPT的开源等,整个2024年,所有主流车企都在做出相同动作。
2023年底,理想汽车大模型上车,2024年1月,吉利推出星睿AI大模型,2024年1月,比亚迪发布整车智能战略,4月,蔚来大模型上车,5月,小鹏端到端大模型上车,10月,华为鸿蒙智行基本完成大模型普及,再包括上汽大众、广汽丰田等,陆续在2024年完成了大模型的应用或即将上线。
如果将身负高阶智能能力车企的销量相加,2024年全年,比亚迪将超420万辆,吉利将超190万辆,长安汽车自主品牌超223万辆, 理想汽车有望突破50万辆,小鹏预计超18万辆,蔚来预计超21万辆,仅上述车企销量就已超过920万辆。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占比,已超过35%。而这些新巨头的崛起,也逼迫着传统车企拼命跟上,宝马、奔驰、奥迪、奇瑞、长城、丰田、日产、大众等已经明确了,到2025年会完成端到端智驾的列装。
在2024年结束前,已经有3家车企的3个老板立下了2025年L3级自动驾驶的Flag。余承东的最早,也最激进,华为ADS 4.0将于2025年推出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及城区L3级自动驾驶试点。李想的说法相对中等,理想汽车希望在2025年实现L3有监督智能驾驶。
何小鹏的表达反而从之前的特别激进,变得奇怪又弱势,具体的说法是,宣布2025年实现类L3智能驾驶,即智能驾驶接管率每100公里1次。2025年,装备端到端等城区高阶智驾新功能的车型,有望达到1000万辆的规模。于是,市场已经如此,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论你是否选择接受,面对新一轮产品,要么是选择不买坚守自己,要么是放弃自己之前的观念,接受或妥协。
再普及再降价,3万元只是开始
不过,世界总是至少分为2面,比如以如今落寞的燃油车为例,尽管它没有续航焦虑,且发展至今近140年,但烧机油等仍是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问题。同样,新能源汽车的火爆背后也是如此,随着技术进步,自燃、动力受限等传统问题比例正在逐步降低,但,仍被很多人所顾忌。
而AI人工智能加码之下的大模型,其实也处于相同的局面。因为,它在学习人类的同时,也在逐渐复制人类天性中的弱点,懒惰、拖延等。
在2024年已经爆出的公开案例中,在今年10月底发布的Anthropic Claude 3.5中,AI被设定为牛马。即,只需要给它一个指令,它就能交出作业。而官方也比较坦诚的公布了意外的发生,代码写到一半,AI却开启了摸鱼模式,打开了搜索引擎,开始查看与工作内容无关的项目。甚至于还发生过,AI为了避免工作时被监视,主动的停止了人类打开的录屏软件,最终录屏素材全部丢失。
另外,OpenAI 前CEO Sam Altman也已经公开承认,GPT-4 存在懈怠。2 月份,他发帖称,已经发布了修复程序来解决投诉问题。就在他发帖之前,很多用户表示,GPT无法像以前一样正常完成工作。比如,要求 AI建一个包含 15 个条目、每列 8 列的电子表格后,机器人回复的消息是,“由于数据量巨大,提取所有产品的数据将耗时很长。不过,我可以提供包含此单个条目的文件作为模板,您可以根据需要填写其余数据。”
整体而言,在已经过去的2024年中,AI的快速崛起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行业的共同认知。《2024 年全球风险报告》中,人工智能居2024 年全球风险之首。以及,2024年6月,13 位来自 OpenAI 和 Google DeepMind 的现任及前任员工联合发布公开信,核心观点是,在其研发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AI愈发出现了可能无法控制的迹象。
而在智能驾驶领域,是否会因为端到端,或者是VLM大模型,VLA,GOD等各种新鲜的名词不断出现而有更好的效果,这在眼前是无人能够给出肯定性保证回答的。毕竟,它和GPT的学习、认知、执行逻辑基本相同。
因为,从3年前,AI因为混沌理论和黑盒逻辑具有不可解释性,就已经初步被认定为科技界的共识。换言之,端到端这项即将在2025年普及的智驾新技术,尽管车企可以说,自己增加了大模型与监管等,本质上却继续充满明显的不确定性。
毕竟,业内的先驱已经做出了示范,早在2022年12月,特斯拉受GPT启发,开始FSD的端到端打造与训练。而其在交通路况相对没有中国复杂的北美地区,在FSD V12推出至今,曾出现过开启智驾后,车辆因感知不足,车辆冲上路肩的个案。以及,很多用户表示在使用端到端后,确实车辆可以自发的进行掉头,以及转向、超车、加速等更加丝滑,但在很多交叉路口场景下,还是都遭遇过急刹车等情况。
特斯拉自然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对车道保持、环岛通行等,在每一个小版本里进行迭代优化。而接下来的FSD V13里,也是相同的推进逻辑。
总之,将在2025年汽车圈里越来越越流行的端到端高阶智驾,可以被车企用于宣传来促进销量,但距离真正的L3级自动驾驶,还存在巨大的差异。而L3级自动驾驶,是有监督的自动驾驶,换言之,出了所有事情,责任还都在人。
所以,随着越来越高的普及度,以及技术先天的研发原理,想要在2025年买新车并避开高阶智驾,其实越来越困难。但,选车可以躺平了的背后,考验的是车企的技术能力。技术越来越普及,但如果出现严重的问题,其影响甚至大于几年前让大众汽车伤筋动骨的尾气门。
另外,更大的变局还在于,2025年时,高阶智驾有着集体降价的趋势,幅度甚至能达到3万元以上。
写在最后
一面是头部车企相关产品定义的继续下探,在12月末深蓝汽车40万辆下线时,邓承浩说2025年没有智驾的车型就不要了,且强调了,深蓝是第一个把华为乾崑智驾打到20万元内的车型。换言之,在2025年最重磅的深蓝S09不出意外也会继续用上乾崑智驾,且根据目前的价格预期来看,它很可能让带有华为智驾的中大型SUV价格下探到25万元以内,作为对比,带有满血华为功能,即将推出的问界M8,预计定价在35万元以上。另外,理想在2025年会推出多款纯电车型,按照其不需要选装包含在车价内、智驾将有高低搭配的两套策略,以及可能对标Model Y趋势,城区NOA的价格表现可能会比极氪7X更低。
另一面是更多车企崛起之路对份额的争夺,比如All in智能的比亚迪,按照部分供应商目前给到的消息,比亚迪希望有超过200万辆甚至更多数量带有高速NOA及以上的车型,能在2025年中取得销量。再比如,广汽丰田的铂智3X已经喊出了15万元智驾新标杆宣传语,以及,小鹏、极氪等更多车企开始进军增程完成降本,让价格继续下探。上述的一切,相比2024年的智驾主流车型价格定义,都是至少下探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