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山环绕的力所乡南亢村富倮村民小组。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乡村发展的先决性、基础性条件之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数,垃圾的清运和处置也成了基层治理的“关键小事”与“头等大事”。
走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乡各村寨,干净整洁的村道连着家家户户,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力所乡积极探索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构建垃圾清运“微模式”,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力所乡各村寨村容村貌的改善,带动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优化资源配置
从源头到终端双把控
“以前村里的垃圾都是倒在露天垃圾池里,垃圾溢出池子是常有的事,天热时臭味到处飘散,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力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娜思说,力所乡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优化资源配置,2021年6月在南亢村富倮村民小组试点推行“村集体+党支部+农户”的垃圾清运“微模式”,从源头到终端双把控垃圾清运处置。
记者了解到,力所乡通过提供咨询引导、帮办代办等服务,鼓励辖区群众成立保洁服务公司,同时盘活村集体资源,将垃圾车租赁给企业使用,企业按年支付车辆租赁费。如此一来,不仅帮助企业渡过了创业初期资金紧缺的难题,还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收益。同时,该企业还从本地村民中招聘垃圾车驾驶员,为本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蹚出了一条让企业有利润、村民有收益、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径。
“村集体负责帮助我们收取垃圾清运费用,按村民每人每年40元的标准收取,做到垃圾随满随清,企业按照10%的比例返还村集体作为相应管理服务费以及聘请村民清运垃圾的服务费。目前,公司已与力所乡5个行政村合作。”负责清运垃圾的保洁公司负责人段有四说,收取的垃圾被运送至勐梭镇里坎垃圾厂,采用热解气化方式进行处理,产生的排放污染物含量低,二次污染小。
开发公益岗
促进家门口就业
在工作推进中,力所乡通过政府搭台建成垃圾清运公司。目前,全乡共建成垃圾清运点78个,清运垃圾569.980吨,覆盖村民小组47个。2024年以来,力所乡共收取垃圾清运费20.297万元,返还村集体2万余元。
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力所乡村集体将企业返还的管理服务费用于维护垃圾棚和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各村根据公共区域大小合理划分片区,每个片区设立公益性岗位担任专职保洁员。
“‘微模式’管理方式使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解决了垃圾谁来打扫、谁来运输的难题。”南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娜袜说,南亢村还结合村规民约、“红黑榜”等,由党支部对每家每户进行打分,评选出“红榜”名单并给予积分,以“积分制+爱心超市”的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利用垃圾清运车流动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在车辆上安放“小喇叭”,聚焦时事热点、科学知识、重点工作通报等进行播报,传递“润物细无声”的“好声音”,让党和群众的纽带更紧,基层的思想阵地更稳固,实现就业有保障、群众有增收、宣传有渠道。
增强内生动力
乡风文明 产业兴旺
“现在大家都自觉主动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再配上篱笆、矮墙、花草点缀,我们寨子太漂亮了。”南亢村村民娜儿高兴地说。
“村民观念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些曾经是南亢村面临的发展难题。”娜袜说,近年来,南亢村借助改善村庄环境、美化家园的契机,因地制宜提出“1+5+2”的产业发展思路,培育竹木制品、油辣订单种植、肉牛集中养殖、坚果砂仁林下种植等4个新产业,提升甘蔗、茶叶2个传统产业。
同时,大力推行“党支部+协会+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南亢村的精品西瓜、竹木制品等先后参展云南省农博会,成功打开省外市场。此外,娜袜还组织村民依托县级非遗传承人组建村级文艺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族团结声音,带领村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党委主导、政府搭台、党组织引领、企业唱戏,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垃圾清运工作,纷纷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力所乡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村寨景象。
不仅力所乡,垃圾清运“微模式”已在西盟县全面推广。通过顶层设计,让群众都参与社会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中,为幸福村庄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普洱日报 记者:臧灵 通讯员:艾嘎 李毅 编辑:罗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