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新
梅贻琦(1889—1962),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以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由贤入圣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华大学之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被誉为“终身校长”。
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最著名的教育格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所谓的大师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必须有令人折服的师德。他还有一个令世人推崇的理论“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要求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而他也以其温文尔雅、公正无私的办事风格深受全联大师生的尊重和信服。
梅贻琦在学校的治理上有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他坚定地认为教育子女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以身作则。他对自己的孩子从来都不会进行训斥。即便是从事幼教工作的妻子韩咏华,有时气急了也会打孩子,也曾把孩子锁起来以示惩戒。而梅贻琦却从不急躁,他还批评韩咏华说:“你忘记自己是做什么工作的了。”
梅贻琦对孩子们的选择,会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不会干涉他们选择的自由。他的儿子梅祖彦在《怀念先父梅贻琦校长》一文中说:“父亲也重视我们姊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昆明我们先后都上了西南联大,后来都有就业的选择,父亲认为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他对我们自己的抉择十分重视。虽然他担心我们离开家庭以后可能发生种种问题,但他不表露出不放心的样子,也不作过多的说教。”
梅祖彦的两次重大选择,梅贻琦其实并不完全同意,但因为尊重儿子的意向,最终都给以默许了。1943年盟军来华征集译员,西南联大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而梅祖彦正上二年级,但他想弃笔从戎去当空军翻译。梅先生也向儿子建议道:“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容易,希望能够珍惜,先斟酌学业,再找机会报效祖国。”但最后是去是留,梅先生还是完全让儿子自己拿主意。梅祖彦在部队服务三年后,赴美留学,1949年毕业于梅贻琦的母校吴士脱工业大学,并在美工作。1954年,梅祖彦决定返回大陆为新中国服务。梅贻琦获悉后,他虽然未动声色,但心中有点焦虑。最后,梅贻琦还是尊重了梅祖彦自己选择前途的意愿,只是在为人处世的道理上对他作了些规劝,而对他回国的行动默许了。后来,梅贻琦听说儿子“回到清华母校任教感到快慰”。
梅贻琦在女儿的终身大事上也没多干涉她选择的自由。当时梅贻琦的大女儿想嫁给一个华侨,他并不很认同,与女儿经过耐心长谈后,女儿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最后梅贻琦只是无奈地调侃了一下,“惋惜不是个读书人,不过所幸‘高度’相当”。他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梅贻琦的子女们在他的“行不言之教”下都学有所成,但他们并没有因为父亲是清华校长而享有特殊的待遇,都是和别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取得了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