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其“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章节中的“推荐意见10”明确提出,对于血清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异常(指大于“参考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因素所致者,建议抗病毒治疗。在“推荐意见11”中,还针对不符合以上情况,也就是HBV DNA阳性但ALT正常的人群,提出了如果符合另外“4种情况之一”的,建议抗病毒治疗。
这“4种情况”中的第2种,对年龄>30岁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HBV DNA阳性,无论ALT水平高低,也就是即使肝功能正常(ALT正常),也建议抗病毒治疗。
“指南”作为供临床医生参考的“权威”诊治意见,所推荐的做法都需要有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既要考虑治疗的长期性和有效性,也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这样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才会更高。这个建议依据的研究,其推荐强度还不低, 是“B1级”,属于“中等质量”的证据等级(即证据等级是“中等质量”,推荐等级是“强推荐”)。这种推荐证据尽管进一步的研究在未来可能还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但已经充分考虑到证据质量,认为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预后、疗效有较高的“性价比”。简单说,现在的证据表明,30岁以上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抗病毒治疗,是利大于弊的!
那么问题来了:30岁以前的慢性乙肝患者,不符合以上条件,就可以高枕无忧,不需要治疗吗?这个问题的涉及的人群不小,人数不少,有必要探究一下。
综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控中心(CDC)等机构发布的信息,我国目前有慢性HBV感染者约7500万。以此算下来,从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超过30岁的估计有6900万人,占92%;不满30岁的有600万人。这6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中,估计有150万慢性乙型肝炎(HBV DNA阳性同时ALT升高)患者,这部分人要抗病毒。剩下450万肝功能正常、30岁以下的慢性HBV感染者,要不要治疗,就得看情况。
看什么情况呢?
第一、看ALT的具体值。
2022年发布《慢性乙肝的防治指南》,建议“HBV DNA阳性,ALT持续异常”的,需要抗病毒治疗,但是对于“持续异常”并无明确规定,对ALT的正常参考值上限也没有规定。我们看到有些医院的正常值上限是30 IU/L,有的是40 IU/L,还有50 IU/L的。反观世界各大指南,近10年来ALT的正常值上限都在持续下调。美国肝病学会将ALT的治疗阈值定为“男性35 IU/L、女性25 IU/L”,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将ALT的治疗阈值定为“男性30 IU/L、女性19 IU/L”。如果按这样的标准,我们定的正常值上限显然高了,“过滤”了很多本该治疗的人。
第二,看ALT是否长期处于“高正常值”。
关于ALT,有一个概念就叫做“高正常值”。什么是“高正常值”?就是ALT水平长期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但在正常值上限一半以上。如果正常值上限是40 IU/L,那他就是长期在20 IU/L以上。有研究发现,这些人有肝组织学显著病变、肝硬化和肝癌、肝炎活动率以及其他疾病进展的风险,都要高于ALT经常处于“低正常值”范围的人,建议可以考虑抗病毒。当然,这个仅供参考。
第三,看是否有肝硬化。
有一些人在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会发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了,但是已经有了肝硬化。还有些人是隐匿性的乙肝造成的肝硬化。更少见的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发生了变异,导致表面抗原阴性。那么对于这些肝硬化患者,也建议要长期抗病毒治疗。
第四,看是不是处于不确定期。
慢性乙肝“不确定期”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提出来的,就是指那些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随访一年仍然没办法确定属于哪期(乙肝处在哪一个阶段)的。这些乙肝患者临床上其实挺多的,有统计推测占28%~55%。患者病情的阶段之所以不确定,可能是他们的病情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当中,抗病毒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
最后,针对30岁以下的乙肝患者,再强调一下:对于正常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情况,有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的家族史,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肝外表现,有提示明显炎症、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的人等等,该治疗的时候,理所当然是需要治疗的。如果是病毒极低,2次方不到,明确没有肝硬化和肝癌家庭史,也没有其他问题的30岁以下人士,实在心理上暂时还不能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也可以谨慎观察、定期复查,不要因为没抗病毒而有心理压力,但这部分人或许可以考虑临床治愈的方案(口服抗病毒联合打聚乙二醇干扰素),这是另外的话题(可参考作者的其它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