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把‘鼓励开展公共图书馆学术、文献、人员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修改为‘积极开展公共图书馆学术、文献、人员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最近的一场关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立法征询座谈会上,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江川路街道“法律明白人”王崇斌提出了他的看法:“鼓励和积极虽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强调了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部条例中,王崇斌共提出了10多条建议,其中有两条建议被部分采纳。
大零号湾图书馆
今年68岁的王崇斌,住在江川路街道沧二居委会。图书馆可以说是他去的次数较多的地方之一。
“10年来,我去过上海图书馆20次,去过东馆2次,去过闵行区图书馆40次,去过交大图书馆100多次。1年来,去过大零号湾图书馆5次。”王崇斌介绍,可对他来说,去上海图书馆来回需要3小时,去闵行区图书馆来回要2小时,去大零号湾图书馆来回也需要1个小时,这些图书馆都可以看书和借书。离家门口最近、去的次数也最多的交大图书馆,能看书,却不能借书,这一度让王崇斌很苦恼。
王崇斌说,他虽然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的“上海图书馆”APP借书,也能方便地送到家里,但是他要借的书没有。
因为去图书馆借书不方便,最近6个月,王崇斌买了2000元的图书,但他还是需要经常去交大图书馆看书,“我没有足够的钱,把要看的书都买了。”
“1年前,我去上海图书馆看外文期刊,不能借阅,只能拍照。我去闵行区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可以提请网站后台给我的邮箱发送某几篇外文期刊上的论文。”王崇斌说。
“管理员告诉我,在家中,凭个人的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编号,登录上海图书馆网站,可以查阅《Materials at High Temperatures》期刊。”现在,王崇斌在家中也可以查阅《Materials at High Temperatures》期刊,还可以下载英文论文。“但在外面上网,查阅《Materials at High Temperatures》期刊和下载论文的费用是438美元/年。”
“希望‘上海图书馆’网站和‘上海图书馆’APP能够提供图书电子版的借阅,优化上海图书馆“书借阅云平台”。同时,希望我们的图书馆要与国际接轨,建设国际一流的智慧图书馆,积极开展公共图书馆学术、文献、人员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便更多有需要的人。”王崇斌说。
在立法征询中,王崇斌这样写道:“建议实施‘智慧转型战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变革的智慧化转型迈出新步伐。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与多维融合知识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全馆业务及服务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初步实现,线下智慧化阅读服务场景日益丰富,全网集成的智慧化知识资源仓储体系和知识关联图谱有序发展,基于互联网生态的智慧化知识服务开放合作运营机制不断成熟。”目前,这条建议也被部分采纳。
除了王崇斌,在大零号湾图书馆开展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立法征询座谈会现场,不少代表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江川路街道数字化转型办主任吴恒忆建议:“接受捐赠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出具统一捐赠凭证。”
街道参与立法联系专家团队的傅耀律师建议,“条例中增加对读者行为规范的宣导,建立读者信用体系,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约束。”
此外,数字化也是讨论现场的热议话题,“建议在条例草案中要对如何搭建数字化平台,丰富电子书书库,根据读者借阅喜好个性化推介书目要有更明确的标准。”
据悉,江川路街道参与立法联系点通过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顾问团、文学社、立法“粉丝”队伍以及采集点信息员队伍,广泛征集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为更广泛地走近读者,倾听读者的意见建议,在辖区公共图书馆和城市书房张贴了宣传版面,有针对性地收集读者的建议,共同助力书香社会建设。
记者了解到,通过广泛征询意见,闵行区有约2.9万人参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立法征询,收集到意见建议360条,经整理后上报建议75条,被采纳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