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晚报创刊45周年特别报道|变迁

图片
春城晚报创刊号封面
1980年,春城晚报创刊,“像一只报春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45年来,云岭大地日新月异,春城晚报一篇篇新闻报道、一张张新闻图片,是历史的写照、岁月的变迁。春城晚报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昆明城区,不远的地方,记者走路去采访。遇到突发事件,就要骑自行车争取时间赶往现场。“在20世纪80年代,能买一辆自行车是非常了不得的,一辆自行车要100多元,那时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元。”1986年12月3日,一只老虎窜入昆明市区,记者就是骑自行车赶到现场采访的。
图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摄影记者使用放大机制作新闻图片。
彼时,摄影记者用的是胶片手动相机,黑白胶卷主要是柯达、富士,由报社提供。拍摄完回到办公室,记者就进入暗房冲洗照片。冲洗照片可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胶片曝光,可就白忙活一场。文字记者采访完成回到办公室,在稿纸上写稿。记者写好稿件,交部门主任修改,修改好后交到总编室编辑排版。经过三审三校后交付印刷。操作人员用激光照排在胶片或相纸上输出高精度、高分辨率图像和文字,用铸字机制作标题。
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编室用这台电讯机接收新华社电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哥大”手机上市,价格不菲,记者多用传呼机(BB机)联系。报社领导安排记者采访任务,一般是通过传呼机留言,记者收到信息后,找座机电话回过去。
图片
本世纪以前,春城晚报采用铅字排版印刷。
在那个年代,春城晚报是昆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很多家庭订阅晚报,晚报不愁读者,也不愁广告。读者也非常愿意为晚报提供各种新闻线索。
后来随着录音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普及,记者可以现场采访、成稿并传回报社,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春城晚报在新闻路337号编辑出版。
图片
1997年7月至2020年11月,春城晚报在这里编辑出版。
2000年起,晚报类报纸发展强劲,竞争异常激烈。一位老报人说,那时仅昆明就有7家都市类媒体,各家争独家新闻、做监督报道、推各种策划。尤其是突发新闻,各媒体记者都争先恐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获取更多信息。报社除了派采访车外,还为一线记者配发电动车,以争分夺秒。“不仅拼文字记者的采访功底,还要拼摄影记者的抓图能力……”一位摄影记者说,遇到突发事件,他们都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样才能拍到好的新闻图片。如果现场没了,图片肯定不会精彩。
图片
如今,遇到新闻事件,记者能进行现场直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具备内容输出、创新策划、技术转型和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成为新闻行业中的“多面手”,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图片
2020年11月,春城晚报迁至日新中路云报传媒广场办公。张彤 摄
近年来,春城晚报紧跟时代的步伐,向互联网主阵地、主渠道转移,创办了开屏新闻客户端、开屏新闻网以及春城晚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25个第三媒体平台,直播、视频等新的新闻传播方式驾轻就熟,以最大热忱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服务并扩大我们的读者、用户和粉丝群体,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柏立诚 文 周明佳 摄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