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波罗的海两条关键通信电缆被切断,瑞典、丹麦、芬兰的军队与海警随即怀疑中国货船“伊鹏三号”参与其中,并围堵该船30多天。
而这一事件,不禁让人回想起2019年震惊全球的“银河号”事件,当时中国货船被美国指控运送化学武器原料,最终也在国际压力下被迫停航数周。
这一次,面对北欧国家的围堵与调查,中方态度强硬,邀请瑞典、丹麦、芬兰及德国等国联合调查。
然而,“伊鹏三号”在停航超过一个月后终于得以启航,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复杂外交博弈?
银河号事件与“伊鹏三号”事件的相似性
回顾2019年的“银河号”事件,这艘中国远洋货船在航行中途被美国指控携带化学武器前体,尽管最后并未发现任何违法行为,但“银河号”在长时间的停航中所遭遇的政治压力,仍然对国际航运自由和主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019年7月7日,“银河号”从大连港起航,前往中东,途中美国称其携带了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并威胁中国政府采取行动。
美国的这些指控迅速引发了国际关注,而美国政府甚至声称,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可能会对中国实施制裁。
虽然最后的调查并未找到“银河号”有任何违法行为,但这一事件使得中国货船在国际水域的航行自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政府最终通过外交途径澄清事实,维护了航运自由。
这一事件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中美两国对航运自由的理解和实施差异,愈加凸显了国际间的复杂博弈。
如今,2024年“伊鹏三号”事件发生时,我们又一次看到类似的局面。
此次,“伊鹏三号”因涉嫌与波罗的海电缆破坏事件有关,遭到瑞典、丹麦和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围堵和调查。
与“银河号”事件相似,尽管没有明确证据,但围堵行为本身已引发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和航运自由的广泛讨论。
“伊鹏三号”被围堵:30多天的艰难等待
2024年11月17日,波罗的海的两条关键通信电缆被切断后,瑞典和丹麦等北欧国家迅速怀疑“中国货船伊鹏三号”涉及其中。
瑞典国防部指出,事件发生时,“伊鹏三号”正好航行在电缆上方,因此将其列为嫌疑船只。
随即,瑞典、丹麦和芬兰三国的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出动,开始对“伊鹏三号”进行围堵。
停航长达30多天,“伊鹏三号”被迫停泊在丹麦海岸附近,无法继续航行。
此举不仅对船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让中方的航运自由受到了严峻挑战。
我国外交部对此坚决回应,表示船只并未参与任何非法活动,并要求北欧国家提供更为具体的证据。
中方要求,在调查过程中,所有国家应遵循国际法,不得对我国进行不公平对待。
面对围堵,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外交措施,与相关国家进行了多轮磋商。
最终,为保障船员健康,并在压力下恢复航行,中方提出邀请瑞典、丹麦、芬兰及德国等国参与联合调查。
这一决定并未解除围堵,反而成为中欧之间外交博弈的焦点。
“伊鹏三号”启航:调查与外交反应
经过长达30多天的停航,2024年12月23日,“伊鹏三号”终于得以启航,驶向埃及萨伊德港。
我国坚持认为,船只的操作完全合法,电缆切断事件的发生与船只无关。
我国并未接受任何未经证实的指控,继续推动联合调查的进展。
同样的情况也曾在“银河号”事件中上演。
尽管在“银河号”事件中最终未能找到实质性的证据,表明船只涉及化学武器运输,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该货船的调查,以及在国际海域的拦截,仍然使得中国感到主权和航运自由受到侵犯。
而这一点,在“伊鹏三号”事件中再度得到体现。
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伊鹏三号”与电缆破坏事件相关,但该货船的围堵行动再次引发了国际航运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依旧坚持其怀疑立场,尽管中方已提供航行记录、船只操作数据等详细资料。
对此,国际社会也在关注这一事件是否会加剧中欧之间的外交摩擦。
我国在这一事件中的坚决态度和对联合调查的开放姿态,展示了我国捍卫国际航运自由和国家主权的决心。
“伊鹏三号”事件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但其背后的复杂政治博弈依旧让人深思。
类似的事件是否会频繁发生?中欧关系将如何发展?如果未来更多中国船只在国际航行中遭遇类似的围堵和指控,如何平衡航运自由与国家主权?这些问题,无论是对政府层面,还是对国际社会,都是值得深思的挑战。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外交部:中方已邀欧洲四国完成事实性调查,“伊鹏三号”复航》2024-12-23
文汇客户端 《被诬陷载有化学武器原料,中国货船被迫接受美方调查——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201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