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日趋成熟定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逐渐提升、治理效能逐渐凸显,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第一要务就是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彰显基层治理的活力和效能。
一、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筑牢基层治理的“桥头堡”
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政党领导力的核心和关键。党的政治领导力着重体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效防范政治风险、善于驾驭政治局面等方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首先要着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掌舵领航、把脉定向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也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皈依。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就是要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为根本,不断夯实基层政权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纵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引领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充分凸显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引领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选优配强乡村“两委”班子,将政治意识强、担当意识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班子中来,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网格化治理模式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在实践工作中强化担当作为,注重提质增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决定、领导带动基层治理、团结动员人民群众、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凸显治理效能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凸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是基层治理的精神武器,在理论层面体现为凸显思想引领的伟力,强调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层面体现为强化基层治理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群众的信念信心。党的思想引领力在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是否有效,事关党组织整体思想引领力的效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中的社会实践,践行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把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功能作用于服务基层群众的具体实践,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才能够触及人民群众的思想层面,在人民群众思想层面产生直接引领作用,才能有效巩固党的基层思想堡垒和执政基础。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党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思想引领力,必须筑牢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基层治理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性是党的思想引领力在基层治理发力的价值旨归,思想引领力的受众是人民群众,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着眼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好群众路线,坚持好群众观点,紧紧与人民群众一起,倾听民声、汇聚民智,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三、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打造“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的强化和巩固,要以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为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02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党的基层群众组织力的提升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体体现为:相信群众,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服务群众,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组织动员群众的方式方法,着力提升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引领提升群众参与协商议事的水平。
将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嵌入基层治理,能有效应对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党的群众组织力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通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动员组织人员、进一步提升核心凝聚力等方式实现,切实将制度化建设、动力与运行机制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健全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工作进行推进,同时辅之以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基层群众调研制度等,全方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服务力,探索打造“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实质上是要建设好基层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社区、个人等的主体力量,始终围绕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共同构建深度融合、协同治理的合作共同体,将人民意愿、多元共治、依法治理相结合,遵循基层党组织推动形成的相互协同的治理机制,确保党始终是基层治理的坚强的领导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总体效能。
四、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整体效能
党的社会号召力重心在基层,直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检验其感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领导力和组织力的重要指征。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社会号召力可以进一步激发和凝聚基层治理战斗力和创造力,是党组织、动员基层多方力量群策群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现。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党的社会号召力可以将党的政治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将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将各领域的资源协调起来,将各环节的优势汇聚起来,形成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全方位基层治理工作新格局,推动自治德治法治齐头并进,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枫桥经验”治理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基层公共事务治理中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和重要事项,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强化民主决策,开展民主协商,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着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形成以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为基层治理精神动力的良好氛围。基层治理同样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去破解各类治理难题,维护各类主体的正当权益,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同时,借力智慧赋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智慧平台,实现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起来,将基层群众力量动员起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整体效能,凝聚基层治理共识、推进基层善治达成。
(作者:王晶,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