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年终策划|这场法式大餐,留下美好记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伊志刚

图片

12月7日,因遭受火灾被关闭5年多的巴黎圣母院重新与世界见面,看着全球直播的隆重庆典仪式,我的心绪像被拉回到4个月前。2024年这个夏天,我在巴黎,亲身经历了一场令人终生难忘的奥运之旅。这也是钱江晚报记者连续第8次站在夏季奥运会的最前方。

每届奥运会,都有属于它独特的标签,此前我所经历过的北京和伦敦两届,分别被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盛赞为“无与伦比”和“充满快乐和荣誉的”。而现任主席巴赫,给巴黎的评语是“奥林匹克的巅峰之作”。这个评语表达的内涵很多,但绝非表示尽善尽美。法国人有时很粗犷包容,包括对自己的缺点,有的地方却很苛求完美,偏要给自己上难度。

而从更大的视角看,无论是办赛方式的理念、创意还是对奥林匹克价值观的践行,巴黎都有独到之处。我记忆深刻的多个场景,相信此生都不会忘记。

图片

本文作者在巴黎奥运会现场

开幕式:天马行空,刷新认知

法式奥运会从第一天起就不按常理出牌,让人目瞪口呆。

开幕式那天我身处的特洛卡代罗广场距离神圣的仪式现场只有几十米,作为一场脑洞大开的全开放空间举办的开幕式,这意味着我实际上看不到仪式的绝大部分。

这还不算,我全程其实是在雨中观看的,巴黎奥组委似乎不觉得下雨会对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影响,所以也几乎没有为记者和观众准备应急服务。但即便如此,无论是从LED大屏上呈现的效果,还是亲眼目睹的后半部分仪式现场,都让我感觉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奥运会开幕式是“流动”而不是封闭的,并让卢浮宫、协和广场、大小皇宫、荣军院包括还残缺的巴黎圣母院等世界级文化遗产骄傲地入镜。

在这个6公里巨大演出空间的构想被称为“巴黎大冒险”。法国人坚持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被马克龙总统概括为要“独特而具有革命性”,符合让更多人能够共享奥运会的理念。

网球金满贯纳达尔、田径奥运九金王卡尔·刘易斯和体操奥运史上唯一的“十分”获得者科马内奇举着火炬出场时,是令人惊讶和感动的时刻——法国人打破了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几乎都由本国运动员充当火炬手的惯例,致敬了三位为奥林匹克做出巨大贡献的非法国籍奥运冠军。这一刻火炬手不是法国人,但奥运会历史又记录下了法国。

图片

埃菲尔铁塔下看沙排 记者 姚颖康 摄

比赛:办在风景里,已成经典

把这么多世界文化遗产与体育比赛放到一个画面里,是巴黎奥组委最得意的手笔之一。

铁塔下办起的与其说是沙滩排球比赛,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户外体育的沙滩音乐派对。在现场DJ的调动下,全场两万多观众几乎都没有干坐着看比赛的,每个人都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动作回应,载歌载舞,无比欢乐,看体育比赛跟看一场流行音乐会差不多。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在塞纳河举办的铁人三项比赛,唯一参赛的中国女选手是来自宁波的林鑫榆,她刚刚结束比赛,回答我关于水质的提问,她说“别人游完有反应,但我觉得还行”。说完我们彼此笑了起来。说实话,如果铁人三项不能在塞纳河比,是很煞风景的一件事。这也是巴黎奥组委有取有舍的办赛策略中执拗地不肯舍去的选项,最后的结果很圆满。

图片

马拉松运动员跑过卢浮宫 记者 姚颖康 摄

感受:浪漫与实用,奇妙统一

法国人办奥运会,其实有不少是极其实用主义的。比如说大量的场馆都是临时改建而成,能搭地铁的地方都建议自行前往,对记者的服务标准是极简主义,就是刚好让你不抱怨,只要不耽误干活。一句话,有些事情他们并不看重,主打一个省钱。

但关于开放的开幕式、塞纳河水治理、让更多人观赛,以及办一场普通人跑奥运赛道的马拉松,这些要冒风险、斥巨资的地方,法国人却又很舍得。

法兰西民族的理想与浪漫精神,以及浓郁的实用主义,在办奥运会这件事上似乎一直在交锋,最终却又得到了奇妙的统一。法国人友善热情,喜欢抱怨自嘲,有时候不太靠谱,有时候又简单天真。我试图总结我心目中的法国人形象,却发现三周远远不够。

巴黎奥运会是我印象中的历届奥运会中最为特别的一届,特别在于它的独特资源和独特理念,归根结底,这是由价值观决定的。巴黎的模式不一定是今后奥运会的模式,因为它的独特性别人学不来。我希望,中国举办的下一次世界大赛,也有自己的取舍,但能深远影响世界。

【AI快评】
一届难以复刻的奥运会

巴黎奥运会凭借其独特的资源整合与办赛理念,为世界呈现了一届难以复刻的体育盛宴。法国人办赛,在实用与理想间巧妙平衡,临时改建场馆、精简交通,尽显务实节约;但于河水治理、民众参与上不惜重金,凸显对体育精神传承与拓展的执着。

中国代表团表现出色,获得40金27银24铜,与美国并列金牌榜首位。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举办世界大赛时,不必照搬照抄,而应借鉴这种取舍之道,挖掘自身特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深度融合,以独特魅力影响世界,续写属于自己的体育华章。毕竟,每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多元且富有创造力的诠释。

图片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