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檐“雀”舞

图片

闽西地区的雀替装饰 兰宇翔 摄

雀替又名“角花”或“托木”,乃福建古民居中一雅致之木制装饰。《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载,雀替者,置于柱之巅,与柱并肩共承其上压之重器也。此非徒为装饰之木构,实乃构造之要枢。彼物位居梁枋与柱之交,兼具连接稳固之双效,妙用无穷。

观其形制,雀替可分为七类:大型雀替、小型雀替、标准雀替、通用雀替、骑梁雀替、花牙雀替以及龙门雀替。民间茅舍,雀替线条柔和,形制简约;富贵之家,则精雕细琢,多用繁复之镂空、圆雕技艺。庙宇宗祠,更以油彩点缀其上,内雕瑞兽花鸟,极尽细腻之能事。雀替之置,高于他物,宜远观而不可近玩,故多施单面之雕,或为圆雕,或为透雕,或为线刻,以强化其形之轮廓,引人瞩目。

论其构造,雀替肩负减重梁端、固本培元之重责。其截面倒置梯形,以增其承重之力,且顺应闽地湿热多雨之气候。选材方面,皆用质地坚韧、防腐力强之杉木樟木,以确保经久不衰。

福建之雀替,以其质朴线条与实用为本色,木材为其主要载体,雕技朴素,直线简弧交织,映射出宋代建筑之简约内敛风骨。据《营造法式》所载:“营建屋宇,材料为基,材分八级,视屋宇规模而调整,以达其比例。”宋代雀替,偏好“素面”之设,不冗装饰,重在结构之用,亦显宋代士人对自然简约美之追求。

明代之时,装饰艺术蔚然兴起,福建之地雀替之饰亦步入新篇。彼时,经济昌盛,文化多元,雀替之构造设计愈趋精妙,其饰图亦现多元之态。据《福建通志》所载,“明代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雀替上多饰以花鸟人物,彰显其华贵”。福建之雀替于明代始展木雕之精湛技艺,图案所涉花鸟、人物、神话传说,不一而足。是时,雀替非仅为建筑之结构要件,更成主人社会地位与审美情趣之象征。明代之前,雀替或未施雕饰,或有彩画,亦甚简略。及至明代,则多雕云纹、卷草纹等,繁复之美,蔚为大观。

清代之时,福建雀替之装饰艺术登峰造极。此期,雀替设计繁复精巧,远超往昔,力学之用渐微,建筑益趋精巧细腻。《福建古建筑调查报告》指出:“清代雀替以其精湛的工艺、复杂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著称,尤其是金色装饰的运用,使其在当时显得格外显赫。”

时至清代,雀替形转圆润,腹部渐丰,趋向饱满。其雕刻之题,不再囿于花卉、飞鸟、人物之旧,更添山水、楼阁等繁复之图,形态多变,风格纷呈,雕刻与色彩皆求丰富。《清史稿·舆服志》述及清代建筑装饰“崇尚华丽,讲究雕梁画栋”,雀替作为装饰之重,备受瞩目。其上雕刻图案,多寓吉祥之意,如“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

至于工艺,清代雀替亦有所创新。《中国建筑史》载,清代木雕技艺已臻化境,雀替雕刻既求图案之美,更重细腻立体之感。雕刻技法包含浮雕、透雕、圆雕诸般。

于封建之世,权贵阶层曾颁令明示:“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得使用斗拱、彩画装饰。”是以,民间建筑之装饰重心,遂转至梁架结构之上。闽地传统民居,广采抬梁与穿斗相融之木构架式,其间檩枋、雀替、瓜柱、灯梁诸构件,装饰工艺尤为精妙繁复。

此等装饰之布局,既谋实用,亦兼审美,且依观者目之所及,定工艺繁简。此装饰之法,实乃建筑与人之观赏习性、生活所需紧密相连之体现,致使装饰构件于布局、选材、工艺之上,尽显人本之情、情感之韵。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