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安日报】
本报讯 (记者 甘休玉 张玉婷)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推进“两个强化、两个创新、一个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从有到优,医患距离进一步更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由治病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同时,也让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再上新台阶。
拓展家庭医生队伍,家门医“靠”安心享。我市依托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鼓励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优化家庭医生队伍的结构层次,推动“全科+专科+公卫+护理+乡村医生”的模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市12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283个,其中全科医师860人,专科医师983人。
健康服务“心”升级,居民幸福“医”点通。当前,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提供基础服务包、残疾人服务包、个性化服务包。基础服务包主要为签约居民提供国家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性化服务包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菜单”,由群众自主选择,自愿签约等。各地通过统筹各级财政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由基层医疗机构为经济困难家庭有康复需求的7岁以上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等家庭医生签约增值服务。2024年,全市共为7045名残疾人提供了家医签约增值服务,补贴标准为50元—500元/人/年不等。
“智”造医疗新业态,电子服务“E”触达。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优势,主动适应医疗卫生服务智能化、网络化等现代化趋势要求。各地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一体化信息平台及引进“两只蜗牛”“卫健E通”“智慧公卫助手”等智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软件,让基层服务机构能够轻装上阵,为广大群众开展“电子化”签约、健康体检、随访、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纸质服务模式转变为电子化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服务效率。
打造电子健康“桥”,连接健康数据“岛”。我市各县(市、区)以“四川省互联网总医院”“两只蜗牛”“智慧公卫助手”、医共体信息平台等居民端渠道,实现与“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省云平台”互联互通,以居民身份证号为识别码,稳妥有序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实现信息共享。居民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健康档案、体检随访、就诊记录等信息,及时掌握健康状态,通过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项目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
我市通过系列举措,有效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面,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全人群签约率达60.42%,十类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2.48%;全市使用信息化软件开展家医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有102家,占比81.6%;累计开放档案约201.36万份,查询17.45万余人次。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