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污名
我们很多人的身体有很大机会会经历到精神病的困扰。虽然这么普遍,但社会上依然对精神病以及有精神病经历的人有不少的误解、刻板印象、偏见,甚至是歧视。
污名就是因觉得某个人或某团体有一些被喻为异于其他人亦不被其他人接受的特质,而导致的偏见以及歧视行为。
而就是因为污名,看似普通的社交生活、工作、以及不同的权利,对于有精神病经历的人而言却变得很困难。
不同的污名
污名亦分不同的种类,以下我们会讲解三种污名,包括:
1 . 公众污名
2 . 自我污名
3 . 连带及附属污名
公众污名 (Public stigma)
E.g. 社会大众对康复人士有负面的标签(e.g., 都是有暴力倾向的)及情绪(e.g., 害怕),甚至是歧视的行动(e.g., 拒绝聘请他们)。
自我污名 (Self-stigma / Internalized stigma)
受到标签歧视的人们将别人对自己的污名内化。
例如:康复人士认同社会对他们负面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令他们自信心下降。
连带及附属污名 (Courtesy and Affiliate stigma)
假如跟受到污名影响的人士(例如康复人士)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朋友或亲人亦会受到公众污名的影响,以致产生「连带污名」。某些人士亦会将污名内化(附属污名)而感到失落、无助。
公众的态度和现实的情况?
到底我们有多接受康复人士?污名的情况严重吗?
公众的态度是肯定及接纳的
研究发现公众对精神病康复人士的态度是正面而接纳的,例如有83.8%和83.9%公众分别认为歧视和隔绝康复人士会影响他们的康复。
朋友歧视,及受到精神健康专业人员的差劣对待。
根据平等机会委员会于2011年的公众对残疾人士的态度的基线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受不希望与有精神病的人住在同一个社区之中。
而以上的情况往往令精神病患者隐瞒病情或延迟就医,变相令问题恶化。
污名的影响
污名会将人分隔
很多受到精神病困扰的人都不敢跟其他人倾诉他们的问题或情况,因为他们怕会得到负面的反应。就算他们坦白,极大部分的人亦会被家人误解,或是遭朋友、同事或是邻居避开。
污名会令某些人不能做日常的事
日常的活动,例如外出购物、参加派对等对于受到精神问题困扰的人来说变得更困难。甚至在患有精神病的人当中,不少曾经被保险公司或金融机构拒绝,令他们更难出国旅行、拥有自己的物业,或是开始自己的事业。
污名令某些人失去或没有工作
很多受到精神问题困扰的人很有动力去工作,但却不被聘请,或是解雇。他们可能会被解雇或被迫辞职。亦有不少人因害怕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迟迟未敢求职。
污名阻碍求助
当我们初次受到精神问题的困扰时,很多时会隐瞒自己的情况,当遇上危机时才会寻求专业的协助,而不是及早求助。
污名对生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受精神困扰的人通常有比其他人差的身体状况,而且他们生理上的问题亦经常被误诊。而根据英国全国性去污名化运动「Time to Change」,患有严重精神病的人平均寿命一般短十年。
对抗污名
由此可见,对康复人士的污名不但存在而且影响其复元过程和为家属带来压力及心理困扰。要对抗各类型的污名,有以下的途径:
要对抗公众污名,我们需要针对传播污名印象的媒体,例如邀请康复人士透过影片或面对面分享及交流或在学校、公司等举办去污名/反歧视运动。
以往亦有不少朋辈支援工作员于小学、大学及社福机构举行多次有关复元的分享会,以提升大众对康复人士的接受程度和减低污名。此外,我们更可以在培训未来精神健康专业人员的课程中加入反歧视元素,因为研究显示公众污名和专业人士对康复人士的污名都会影响临床和个人康复。
要对抗自我污名,康复人士需要对康复有愿景,需要相信自己可以活得有希望、有意义。另外,我们也透过「充权」,以令康复人士重获自主权及倡导应得的权益。朋辈主导的服务也能对抗自我污名。
对抗连带污名方面,家人应该与康复人士对康复享有共同的愿景。再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有效加强自我照顾的能力,而参加充权及康复课程亦能有效支持康复人士的康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