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回望2024,华人世界陨落的星光

岁月匆匆,2024年即将落幕。在这一年里,华人世界多位巨星离世,他们中有文化巨匠,有科学泰斗,也有功夫影星,这些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篇章里。


斯人已去,遗泽长存,他们如陨落的星光,将最后一抹光芒洒向了人间。回望这一年,再与他们道一声再见吧。


李政道:“细推物理 何用浮名”


“我们以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 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获诺贝尔奖致辞时所说,不断求索科学真理是他一生的追求。当地时间8月4日,李政道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理论物理领域的一盏明灯自此熄灭。


图片

资料图: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获这一世界最高科学荣誉。


自1972年起,李政道先生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还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推动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言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制度等,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


在8月25日于上海举行的李政道追思会上,李政道生前曾多次引用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中的8个字——“细推物理 何用浮名”定格在大屏幕上,这8字正是他淡泊名利、执着探索真理一生的写照,也将激励后来者继续在科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叶嘉莹:“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11月24日,诗词星河痛失巨擘,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图片

资料图: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


叶嘉莹,别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中华古典文化熏陶,在诗书中长大。1941年,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自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回中国大陆讲学。1993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2007年叶嘉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还捐出几乎全部的个人财产,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


对于死亡叶嘉莹并不惧怕,她曾表示:“我怕有一天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见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时,我没有把我从中国古典古诗词中感受到的生生不已的力量,没有把诗词中真正美好的世界传承给后人,这是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晚辈的一件事。”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先生写下的一阙词。她在有限生命中真正发现了自己心有赏的目标和方向,为中华诗教注入生生不已的力量,为文化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命运多舛、一世多艰,她从诗词中汲取力与美、发掘光与热,丰富自己的灵魂,也点亮了世人的心灯。


琼瑶:“我为爱而生,我为爱而写”


12月4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位于新北市的家中离世,终年86岁,一代“言情教母”走完一生“翩然归去”。


图片

资料图:台湾知名作家琼瑶


1963年,琼瑶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窗外》一举成名。此后,她创作了《烟雨濛濛》《在水一方》《一帘幽梦》《还珠格格》等70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不仅被广大读者所喜爱,还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琼瑶的作品也在华语世界掀起热潮,唤起了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情感共鸣,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


“我为爱而生,我为爱而写。”这句话被印在《琼瑶全集》的扉页上。琼瑶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笔下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浪漫缠绵,让读者从中感悟爱情的真谛和生活的甜蜜。即便其作品主角也因浓厚的理想化特征,引起年轻读者的质疑,但不可否认尽管时代在变,但琼瑶笔下的爱情故事依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聂华苓:“我的母语就是我的根”


10月21日,著名华裔女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在美国艾奥瓦州家中去世,享年99岁。她的次女王晓蓝发布消息称,母亲“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多痛苦。”


图片

资料图:著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美国《世界日报》)


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49年抵台定居,从事文学创作;她曾在台湾大学任教,在东海大学兼课;20世纪60年代,她定居美国,任教于艾奥瓦大学。


1967年,聂华苓与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希望可以“融合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形形色色的作家、形形色色的人”。截至目前已有逾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作家参与,大陆作家莫言、王安忆,以及台湾的痖弦、陈映真等诗人和作家曾参与。


聂华苓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多部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语言;1990年,她的小说《桑青与桃红》英文版获颁“美国书卷奖”。


“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曾这么形容自己的一生。 她也曾在《三辈子》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母语就是我的根,是我可以抓得住的根。”生长于战乱的大时代,两次远走他乡,聂华苓走过了跨越两个世纪的人间图景,也用她的光华与灿烂为华语文学书写了华章。


郑佩佩:“侠影远去,江湖永存”


7月17日,一代“武侠影后”郑佩佩去世。侠影远去,江湖永存,留给世人黄金时代的光影记忆。


图片

资料图:一代“武侠影后”郑佩佩。


郑佩佩1946年1月6日生于上海。1963年考入南国实验剧团,毕业后加入邵氏电影公司。1966年,郑佩佩在胡金铨导演的中国新派武侠大片开山之作《大醉侠》中饰演金燕子,这个角色确立了郑佩佩在邵氏女打星的头号地位,她也凭借该片被报界评为“武侠影后”。


1993年,郑佩佩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饰演武艺高强的华夫人,塑造了难以复制的经典角色。2000年,郑佩佩在动作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中饰演武功阴毒诡异的碧眼狐狸,并凭借该片获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回首看我走过的这七十年,爱、恨、得、失,只是一笑!”这是郑佩佩在自传里写下的一句话,回首来路,将爱恨情仇、得失浮沉都化为嘴角一抹微笑,如此快意的人生值得钦佩。



记者/编辑:吴侃

责编: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