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街小学记忆|温故

记得那年冬天,雪后晴天,冰凌垂檐,足有三寸又三。母亲将我们从被窝里赶起来,带着我们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出枣园佛山街拐进蒋家胡同,左转丁家场街,再右转曹家巷,过朝山街十字路口直行,右拐双富街六十米,再左转精忠街至西头三和街,再一次左转,约二百米就是三和街小学了。紧赶慢赶,这一段路程大约走二十多分钟吧。那时我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跟着母亲后边紧走,有时母亲拉着我胳膊加快步子,脚下踏着还没全化的积雪冰碴跌跌撞撞走进校门,刚出家门时冷飕飕的身子,此时已是热乎乎了。

图片

进校门下坡正对大影壁,左手第一间屋是传达室,校工王大爷在此值班,影壁左侧是学校的教师食堂,此时食堂里腾腾热气扑门而出,炊事员王大爷刚下笼的白面馒头、黄玉米面窝头还有黑地瓜面窝头,那么鲜亮诱人,有时还有热地瓜。我们都有专门的饭票,分粗粮、细粮,粗粮是吃窝头地瓜,细粮是馒头,当然还是粗粮多。当时国家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二十七斤粮,其中白面两斤、大米一斤,其余都是玉米面、地瓜面、高粱面了。食堂边上有个多层木架子,翻扣着几摞粗瓷饭碗,还有老师们存放的自己吃饭的家什。我们也有个大搪瓷缸子,王大爷给盛上黄澄澄的棒子面粥,母亲、我和兄长一人一个窝头加一块水淹疙瘩咸菜,我们兄弟俩用缸子,怕烫着,转着搪瓷缸喝那热乎乎的粥,那个香甜啊……母亲匆匆吃几口,拿着窝头急步走向大办公室,她要去给教室里的孩子们点着炉子取暖。

图片老师们在幼儿园前学习

史叙

三和街小学由三个院落组成,一进校门是一座大影壁,按中国传统庭院规制建设,影壁气派,意为倡导儒家重学之风。

据老校友季羡林先生回忆,照壁后有假山喷泉,院内古木参天。

追溯校史,自明英宗天顺年间,英宗次子朱见潾在济南建德王府(1467),今珍珠泉为抚衙,并在王府前建祭祀“天地”之坛。

崇祯十二年(1639)清兵入济,王府遭很大破坏,天地坛也随之废除,并在废址上多建宅舍,仅留天地坛街名。

清康熙五年(1666),山东巡抚周有德第二次建“天地坛”祭祀,选址岱安门内三和街南头的空地处,东为天坛,西为地坛,与原天地坛在一条中轴线上。

清末开始兴办学堂,多将寺庙改为学堂。1903年在天地坛旧址上改建了三和街初等小学堂,这应是济南最早的小学堂了。1912年改为市第九初等小学堂,1917年为新育小学(据《济南快览》),1934年为第三实验小学(据《济南大观》),1938年改为市立三和街小学。由于原南关天地祭坛改为小学堂,学校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记忆中,当年我们的大办公室建于三步台阶之上,五间七阔,前出厦,立柱顶,长廊环绕,从规模看,可能是当年的祭祀殿堂,后改建修缮为民国建筑风格。何年所建史料未详。常言道:“泰安的神多,济南的庙多。”据统计,自清朝末年,济南城乡各处道观寺庙近四百座,新中国成立后多数改成了学校,如岳庙后小学在东岳庙,舜井街小学在舜庙,大明湖小学在文庙,离明街小学在火神庙,岱崇街小学在娘娘庙,正觉寺小学在正觉寺等……这些庙宇中的祭祀场地面积较大,多改成学生锻炼身体的操场,而那些精舍禅房古建设施则都改作教室。三和街小学比其他学校先行,1903年就是国立济南附属小学了,可想当年学校在济南城的影响很大,和济南一中都是同时期创建。

当时的王尽美、王翔千都在校任教,国民党山东第一届代表大会也是在三和街当年称“育才小学”举行。王乐平、邓恩铭、范子遂出席参加。季羡林也是我们的老校友。

图片1963年小伙伴们表演后同老师们合影留念

校园

学校的大办公室是全校各年级老师办公之地,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记得进校门的大影壁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字,背面是学校的墙报栏,由老师带领着喜爱美术的同学办壁报。记得伊佐民、韩庆生、杨振涛、长兄任真也在其中。大门右端是储藏室,墙上有块黑板,先是大队辅导员戎玉谦,后来是王树典老师,经常抄写当时的国家大事和学校通知。师生们进校都自觉不自觉地驻足阅读。左端的小屋是传达室,由校工王大爷居住并负责收发工作。记得大影壁处吊一钢轨,每当上下课时,王大爷用铁锤敲响,声音震响,余声远传,整个前院教室可闻。而中后院则由总务室刘老师手摇响铃,绕院而行。

图片班级合影

前院是大操场,周围是高年级的教室,这也是学校活动中心,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所有大型活动都在大操场举行。操场中间是环形的石砌台子,中间是夯土固实多少年的台面,十分坚硬平实,台两端有两根木杆支撑以备挂横幅,台右后端有稍细的短木柱,上面绑着一个木盒子,那是电源箱。台后左右两端有几步石阶,在此上下。每当学校开大会,汪世鑫校长讲话,戎辅导员部署活动安排,以及各类表演歌咏演出都在台上举行,台下有各年级各班固定的列队位置。

那时,这台子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有一年“六一”儿童节举办歌咏比赛,我们班参加合唱,当登上台,看到下面站满千余名师生,两腿就开始哆嗦,声音不由颤抖,好在唱下来了,还得了一个奖呢。还有一次,我和兄长任真获得校年级乒乓球比赛的冠亚军,兄弟两人同台领奖状,欣喜久久……我特别羡慕丁小秋、单玲玲两位学长,学校所有活动如歌咏比赛、篝火晚会,外地学校来校的学习观摩,还有苏联专家来参观时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精神抖擞,声音嘹亮。那时他们是三和街小学的名片,现在想,就是金童玉女。

1964年邢台大地震,余震不断,大家都不敢进教室上课,课堂就设在了大操场。

中院是一排青砖到顶、前出厦的教室,想来这教室和大办公室建筑都是民国风格。教室前还排列着数株老松柏树,根盘虬曲有了年数,树下能拾到掉落的松子。这院是中年级的教室。

再就是后院了。后院比中院宽敞,也是一排红砖到顶的教室,这应该是后期的建筑,教室对面几株杨树,但不很粗,应该是同后院教室建设同期栽种的。西北角有一株老槐树,够年岁了,我们两个小孩方可搂抱过来。树旁还有一口老水井,很深,黑洞洞的,丢下石子后,很久才闻落水声。为安全起见,此井常年封盖,后来便填埋了。

后院是一、二年级的教室,这排教室中间有一小屋,是体育教研室,一般体育设施也在此存放,当时,我常来找刘凤岐老师拿乒乓球网架和乒乓球拍等。

记忆中,我们的幼儿园在前院和中院连接处,周围用竹篱笆隔开。大门对着大办公室的东便门,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在北屋,大班在东屋,院内还有很简易的跷跷板和小滑梯。紧挨大班教室南边是幼儿园老师办公室,慈母般的焦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大眼睛能拉手风琴善唱歌的陈增英老师教我们唱歌,很是快活。“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每位小朋友还发一小包礼物,有糖块和饼干,舍不得吃,馋了拿出来在嘴上含一含,再放回去,等放学拿回家与兄弟姐妹共尝。我们兄妹五人真、正、可、宜、伍都是从幼儿园入小学的。

作者:任正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