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方家镇
乡风文明吹进哨楼村
让村史馆留住“乡愁”
冬日暖阳,驱车行进在眉山市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的乡间公路上,青山依途过,不时可见厂房林立,鱼塘似碧玉“镶嵌”大地,玉米丰收后种植的秋土豆成熟待收……一幅巴蜀浅丘冬景图轴呈现于眼前。哨楼村“廉泉让水地 文里武乡风”的美名流传已久,历时3年多时间,于2023年底建成村史馆。近年来,哨楼村发挥村史馆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如今作家村 乡村振兴文化有力量
哨楼村地处仁寿县方家镇东南方向,北距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80余公里,距仁寿县城12公里,交通便捷发达,面积11.4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共1901户5626人。
村史馆坐落在村内的一片山湾中,从上到下,依次是村史馆、村委会、村职能机构和企业办公地三座主要建筑。主体建筑左侧一排是会议室和接待中心,在村史馆的右侧是一片由作家捐赠的小树林,每颗小树下面有一个仿书籍形状的石刻牌,载明捐赠作家的基本情况。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的大名赫然在列。
2
村史馆大门右侧,一尊象征哨楼村拓荒精神的《拓荒牛》雕塑安然而立,不远处,现代化农业保鲜库映入眼帘,展示出哨楼村人奋进现代化的步伐。
走进村史馆大门,迎面而来的即是从古至今,从哨楼村诞生的乡贤:李春旺,明朝万历年间人,哨楼村第一位文科进士,辜有闻,清代光绪年间武进士……据哨楼村统计,明清以来,各姓族人移民入川,落户本村以来,村中崇文重教,一共诞生了文武进士、举人、贡生50余名,文武秀才300余名,出现了辜姓、李姓两个著名的科举家族。其中,辜姓一族诞生进士举人达20人,李姓一门有10余人。两个家族不仅诞生了仁寿县全县七分之一的明代文科进士,还诞生了明清时期仁寿县五分之一的武举人。可谓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李春旺第八代孙武举人李有春掌握了一门马背捏像的技艺,后为私塾教师之孙李钦斋发扬光大。他将诗文、文学与泥塑相融合,创作出的泥塑雅俗共赏、形神兼备,被称为钦斋泥塑,传承至今。钦斋泥塑作品屡获国内国际大奖,远销国内外。这门技艺被列入眉山市市级非遗。
钦斋泥塑作品《齐白石》(郑建超 摄)
村史显示,哨楼村有哨楼山。咸丰十年,匪患猖獗,村民募捐,在山上修建哨楼放哨,后遂称哨楼山,村名也由此而来。上溯哨楼村历史,自汉代就有人类活动,今有10余窟崖墓遗址,唐代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距哨楼村数里外的大高寺由都押录事潘演父子捐建。唐末,哨楼村滥沟石佛湾摩崖石窟开始雕凿。
从村民的族谱来看,哨楼村是一个移民村,目前尚未发现古蜀人的后裔。辜、张、李、黄各姓家族皆因明清湖广填四川而来。
红色有荣光 倾力兴修黑龙滩
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村史馆展出的群众生产生活用品(郑建超 摄)
漫步在村史馆,随处可见村民居家生产生活用品,比如纺线锤、旧瓷盆、黑白电视机、自行车、鱼篓、蓑衣等,激起满满的乡愁。
国画《哨楼村》(郑建超 摄)
如今的哨楼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疾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实现粮食种植3000亩,蔬菜种植600亩,淡水养虾600亩,养鱼800亩,青花椒种植1200亩,肉牛存栏1500余头,养羊400余只,养猪存栏600头,配套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中心,提灌站4座,修建农业生产性蓄水池46口,滴灌排管150亩,修建400吨冻库一座。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乡村治理方面,道路网络交通基本成型,天然气覆盖率48%,自来水安装98%,网络覆盖100%,卫生厕所改造完成95%;对方曲河沿线2.7公里河道开展河道整治、游步道修建、水井修复等提升,提升宜居新风貌;推行“四小园建设”,即农家小菜园、农家小果园、农家小花园、农家小游园,现已完成100余户风貌提升改造,改造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节气等元素,大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实现美丽乡村展新颜。
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一景(图源: 哨楼村党总支委员会)
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一景(周闻道 供图,图源: 四川方志图库)
据悉,哨楼村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眉山市村级集体经济增量收益“十佳村”、省级“七无”平安村、“四川省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等荣誉。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