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AI眼镜赛道成为众多玩家密集涌入的新赛道,包括小度、Looktech、Rokid等企业在内。
02Meta与Ray-Ban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在2023年Q4销量超过30万副,2024年5月全球销量突破百万。
03国内玩家中,Rokid与暴龙眼镜合作,闪极科技选择与LOHO眼镜合作,雷鸟创新则与博士眼镜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04由于品牌联合和渠道加持,Ray-Ban Meta在欧美市场取得了显著销量。
05然而,AI眼镜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产品和商业路径的探索,预计2025年才能迎来真正的大爆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编辑:经纬
一方面,从公开市场来看,包括小度、Looktech、Rokid、雷鸟创新、闪极科技、XREAL 等众多玩家在内,都已经面向市场发布或者宣布与「AI 眼镜」相关的动态,并且在行业里引发大量反响和关注。
另一方面,从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面来看,包括华为、小米、三星、字节跳动、OPPO、vivo、腾讯、阿里这样的科技巨头企业,也在评估或者布局 AI 眼镜赛道。
同时,有业内有不少呼喊的声音称:2025 年有望成为 AI 眼镜元年。
就这样,一时之间,「AI 眼镜」这个赛道在 2024 年年尾变得一片拥挤,早已经遇冷的资本市场也在用炽热的目光密切地关注着这个行业——这样火热的态势,与这个寒冷的冬天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那么,AI 眼镜,会成为智能硬件的一个新风口吗?
四波势力,共同入局 AI 眼镜
2023 年 9 月,在双方合作推出首款智能眼镜产品 Ray-Ban Stories 两年之后,Meta 与 Ray-Ban 又联手推出了一款名为「Ray-Ban Meta」的智能眼镜设备——与前作一样,它的起售价也是 299 美元。
不过,与不温不火的 Ray-Ban Stories 相比,新出的 Ray-Ban Meta 很快赢得了更好的市场反馈。它在 2023 年 Q4 单季度的销量就超过 30 万副,几乎追平了 Ray-Ban Stories 整个销售周期的销量。到 2024 年 5 月,根据美国科技媒体 The Verge 数据,Ray-Ban Meta 的全球销量突破百万。
可以说,Ray-Ban Meta 的这一销量成绩,成为国内玩家开始入局 AI 眼镜赛道的一个关键点。
实际上,自 2024 年下半年起,AI 眼镜这个赛道开始变得火热,众多玩家们躬身入局,相关的话题热度也在不断攀升,而投资领域也动作不断——尤其是到了第四季度,有不少玩家已经开始推出新品。
目前来看, 在入局 AI 眼镜的中国玩家中,大致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与 Meta 类似,长期在智能可穿戴、尤其是 AR/VR 设备领域进行布局的玩家。
它们长期以来都在关注可穿戴领域和 Meta 的动态,尤其是在看到 Ray-Ban Meta 获得的销量成绩之后,也随之借用现有研发和供应链资源进行布局——Rokid、雷鸟创新都属于此类。
到目前为止,Rokid 已经发布了 Rokid Glasses,不过其产品形态与 Ray-Ban Meta 存在一定不同,具体产品要到 2025 年上市。而雷鸟创新则是官方宣布了相关产品即将发布的消息,但并没有具体的发布动态。
第二类,拥有 AI 大模型的能力,正在积极需求这些 AI 能力向全新的智能硬件形态进行落地的玩家。
目前来看,这一类玩家的典型代表就是百度旗下的小度;它在今年 11 月中旬发布了小度 AI 眼镜,其产品形态与 Ray-Ban Meta 比较接近,最核心标签就是「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 AI 眼镜」,预计在 2025 年上市。
当然,除了已经出牌的小度之外,在媒体的报道中,类似于字节跳动、腾讯、阿里这样的玩家也都在寻求入局。
第三类,是本身拥有硬件研发的业务基础和产品定义能力,需求新业务机会的玩家。
在这个范围内,目前动作最快的是闪极科技。
它在今年 5 月份就亮相了旗下 AI 眼镜的技术预览版,接着又在 12 月 19 日正式发布了闪极 AI 「拍拍镜」,并且依靠 999 元的售价成功拿下了首批 5 万台订单。
第四类,就是本身拥有强大软硬件能力、很有可能以后发方式横向扩张入局的智能手机巨头,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就是华为、小米、OPPO、vivo 等玩家。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已经在过去几年里入局了智能眼镜这个细分赛道,但目前还是停留在音频眼镜的范畴。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在今年 8 月发布了 AI 音频眼镜,不过来自 36 氪的消息显示,小米将以本品牌的身份亲自下场布局 AI 眼镜,而雷军本人对其也有很高的预期。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我们,只有华为、小米这样的大玩家真正入局,整个 AI 眼镜才会迎来真正的大爆发。
以眼镜之名,AI 能带来什么?
一方面,Ray-Ban Meta 本身并没有在产品形态上大做文章,比如说增加类似于 AR 眼镜那样的光学显示功能,或者一个完全覆盖住眼镜的沉重模组。
实际上,它在外观上本身就是一副重量有所增加、但依旧维在 50 克以下的经典眼镜,只是在镜框、镜腿等处做了不少硬件层面的改动——它的外形时尚、做工精良,质感出色,是一副货真价实的 Ray- Ban 眼镜。
另一方面,Ray-Ban Meta 作为一款电子产品,它其实是在眼镜的形态上增加了一些简单的功能,比如说第一视角拍摄、录视频、听音乐、语音对话等,这些功能符合人们的日常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但并不具备增强显示的功能。
所以,Ray-Ban Meta 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眼镜的形态叠加出一个适用于消费者在头部佩戴、能够满足特定功能的电子产品。
对此,一位 AI 眼镜行业的从业者告诉我们,类似于 Ray-Ban Meta 这样的 AI 眼镜,在现阶段确实能够提供一个很独特的功能——第一视角拍摄,也就是「头上长了个摄像头」,这可以解决用智能手机拍摄过程中出现的人手占用、拍摄时间延迟、场景侵入等问题。
当然,在上述产品特征的基础上,Ray-Ban Meta 的另一个引爆点,就是 AI。
2024 年 4 月,Ray-Ban Meta 进行了固件更新,并由此增加了 Meta 自研的 Meta AI 大模型支持。从功能上来说,它能够通过「Hey Meta」语音指令进行查询天气、制定闹钟、对话等常规操作,同时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甚至还能够通过多模态能力调用摄像头以实现更多与视觉相关的操作,比如说识别建筑、询问花园中某种植物所需的浇水量等等。
这大大增加了它的可玩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4 年 9 月举行的 Meta Connect 大会上,Meta CEO Mark Zukerberg 还专门在现场演示了 Ray-Ban Meta 的翻译功能,它不仅可以在配戴眼镜阅读外语文字时获得实时翻译,还可以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提供低延迟的、近乎实时的翻译。
这样的功能,可以说是在可玩性之外,又增加了更多的实用性。
当然,受限于硬件本身的限制,Ray-Ban Meta 在 AI 体验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AI 应用还比较单一,可玩性不足;再比如,由于眼镜形态和重量本身带来的电池容量的限制,一旦开启 AI 眼镜的拍摄功能,续航将大大降低。
有意思的是,针对 Ray-Ban Meta 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内相关玩家已经在推出的 AI 眼镜新品中进行开始改进。
比如说,针对 AI 应用单一的问题,Rokid 发挥自身在 AR 领域的固有优势,在 11 月发布的 Rokid Glass 增加了 AR 光学显示功能,并且与阿里生态下的诸多能力打通,具备导航辅助、声纹支付、钉钉通知等一系列功能,让它的实用性大大增加。
有意思的是,在 Rokid 创始人兼 CEO 祝铭明看来,AR 与 AI 是一回事,AR 才是 AI 的最佳载体。
再比如,针对 AI 眼镜由于形态本身限制而存在的电池容量过小、续航不足等问题,深耕于充储能领域的闪极科技则在其 12 月份推出的闪极 AI「拍拍镜」中选择把电池容量最大,从 Ray-Ban Meta 的 150 毫安提升到 450 毫安。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满足用户全天佩戴的需求,闪极科技还提出了一个适用于 AI 眼镜的增程式解决方案,也就是 AI 眼镜增程环,它拥有 6500 毫安的大电池,同时还利用「Pogo-Pin」磁吸式充电接口,支持用户边充边戴。
当然,从 AI 眼镜产品进化的角度出发,现有的产品形态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一位资深从业者告诉我们,AI 眼镜才刚刚起步,产业链还不够成熟,所以它完全有机会在芯片、电池、存储、摄像头、镜片等角度需求新的技术突破,由此也会给这一产品形态带来更多与 AI 应用落地相关的可能性。
商业落地,离不开品牌和渠道
对于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品来说,它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锥心之问是:究竟该如何卖出去?或者说,它该如何让市场和用户为之买单?
这个问题,可能依旧要从 Ray-Ban Meta 已经获得的百万销量中获得答案。
实际上,从命名上来看,Ray-Ban Meta 这款眼镜本身,从一开始就得到了 Ray-Ban 和 Meta 这两个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知名品牌的加持。
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告诉我们,Ray-Ban 本身在欧美市场就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其太阳镜的售价也基本上与 Ray-Ban Meta 的 299 美元的起售价相差无几。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当 Ray-Ban Meta 走向市场的时候,对它感兴趣的消费者几乎可以不需要经历增加成本的痛苦,就顺滑切换到一台智能眼镜。
毕竟,Ray-Ban Meta 在外观上确实是一台时尚好看的眼镜。
当然,在 Ray-Ban 之外,Meta 作为 Facebook 母公司的身份在欧美世界也家喻户晓,它在头戴式设备的深耕也颇具知名度,所以它与 Ray-Ban 的结合也能够很好地赋予这款眼镜以科技属性,从而增加消费者的好奇心——这也是销量的来源。
所以,品牌之间的强强联合,构成了 Ray-Ban Meta 能够起量的一个基础。
但仅仅有品牌还不够——渠道的力量,同样重要。
上述资深行业观察者表示,Ray-Ban Meta 之所以能够快速走量的另外一个要素,是 Ray-Ban 在欧美地区的广泛线下渠道,这些 Ray-Ban 的线下门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也能够让感兴趣的消费者亲身体验到 Ray-Ban Meta 在特定功能上的实际效果,并最终让他们掏出自己的钱包为之买单。
也正是基于这个前提,Ray-Ban 的母公司 Essilor Luxottica 才能够宣称:Ray-Ban Meta 智能眼镜需求强劲,在欧盟地区,有 60% 的雷朋商店将这款智能眼镜列为畅销品。
所以,Ray-Ban Meta 的销量,离不开 Ray-Ban 的线下渠道加持。
好在,无论是品牌联合本身,还是渠道的加持,国内的玩家们对此都已经有深刻的意识,也开始布局。
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我们能够注意到,目前国内已经推出 AI 眼镜的玩家中,都选择了与特定的眼镜品牌合作。比如说,Rokid 选择与暴龙眼镜合作,闪极科技选择与 LOHO 眼镜合作;而雷鸟创新则更进一步,选择与博士眼镜合作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本质上,这些玩家们都看重了眼镜厂商们的品牌和渠道优势。
当然,从 Meta 的角度,Ray-Ban Meta 除了得到 Meta 本身的品牌加持和线上流量(包括线上销售渠道)赋能之外,也得到了 Meta AI 能力上线后所引发的社交网络声量(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平台)的扶持,这也是 Ray-Ban Meta 能够走量的另外一个支撑点。
关于这一点,Meta 确实有它在体量上的独特性——但是,反过来看,在国内带货直播和短视频社交蔚然成风的大趋势下,还要看如今的国内玩家们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运作。
不过,对于 AI 眼镜这个赛道来说,真正值得密切关注的是华为、小米这样的巨头。
原因很简单,这些巨头们不仅仅有资金、人才、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固有优势,更关键的是,它们也有自身的品牌优势——这些经历过智能手机战场惨烈厮杀的品牌,天生具备强大的流量虹吸效应。
更不必说,它们还拥有无比庞大的线下渠道。
「一旦手机厂商下场,这个市场当然可能会迅速放大,但也有可能其他小玩家的压力会瞬间变大」,上述资深观察者告诉我们。
AI 眼镜,明年真的会爆发吗?
其实,AI 眼镜如今的火热,某种程度上,主要基于两个由来已久的行业困境。
第一,自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行业诞生以来,市场上出现过大量探索式的智能硬件设备,但是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智能硬件,能够独立于智能手机之外成为消费者大规模选择的智能化设备。
第二,AI 面向硬件的落地同样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一轮 AI 随着大模型而爆发之后,AI 投入很大,少了很多钱,但它的落地问题依旧迫在眉睫,行业里也在继续寻找能够面向普通消费者大规模落地的 AI 产品。
或者说,整个行业依旧在寻找类似于一个「AI 原生设备」这样的产品落地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 Meta Ray-Ban 的销量起势,AI 眼镜这个赛道确实被寄予厚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不久,Meta 首席技术官兼 Reality Labs 负责人 Andrew Bosworth 就把 2024 称之为 AI 眼镜大展拳脚的一年。他在一篇博客中表示:
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眼镜是迄今为止真正的 AI 原生设备的最佳外形。事实上,眼镜可能是第一个从一开始就完全由 AI 定义的硬件类别……对于整个产品类别来说,我们正处于 S 型曲线的起点,未来将有无尽的机遇。
另外,据 XR 产业垂直研究机构 Wellsenn XR 的报告,从明年开始,AI 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向传统眼镜渗透;2029 年,AI 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 5500 万副;预计到 2030 年后,AI 智能眼镜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到 2035 年,AI 智能眼镜销量有望达 14 亿副。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高的期待——尽管这个赛道同时也正面临着大量的问号和质疑。
但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创新者,不管是人才,还是资本,关于这个赛道的集体关注和涌入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它真正面临市场和大规模消费者的考验之前,人们关于 AI 眼镜的技术、产品和商业路径的探索还在继续,2025 是第一个印证的节点,但短时间内,它很难得出什么关于输赢的结论——更关键的是,这个赛道要想有所成就,还是需要更多的坚持、努力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