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慢性并发症。数据显示,约50%糖尿病患者会发生DPN,13%~3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糖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
DPNP危害巨大,使患者截肢、下肢感染、跌倒及相关损伤风险显著增加,广泛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由此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上治疗药物以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为主,但第一、二代药物仍存在滴定麻烦、起效速度慢、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患者依从性差等诸多挑战。
克利加巴林胶囊作为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是中国大陆首个获批DPNP适应症的1类新药,且已被纳入新版医保(将于2025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为 DPNP 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本期我们特邀北京医院内分泌科潘琦教授分享DPNP的管理现状与药物治疗最新进展相关内容。
潘琦 教授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监测与治疗技术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九项,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
《Diabetes Care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前沿》《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门诊:周一上午(特需),周二上午(专家)
走进“糖痛”
DPNP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DPN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国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DPNP 的患病率为10%~26%[1]。目前,国内关于 DPNP 的流行病学资料有限。一项全国性横断面调查显示,在 25,710 例 2 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患者中,伴有 DPNP 的比例高达 57. 2%[2]。
DPNP症状以双侧对称性肢体远端疼痛为主要特征,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夜间痛甚。病程初期以双足远端受累多见,后逐渐向近端发展至小腿和手部[1]。常见的疼痛包括自发性疼痛和刺激诱发性疼痛。自发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烧灼样痛、撕裂痛、电击痛和刺痛等;刺激诱发性疼痛包括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痛觉过敏表现为一般痛觉刺激,但疼痛程度增加;痛觉超敏指非痛觉刺激(如触觉刺激)诱发剧烈疼痛[1]。此外,DPNP可分为急性DPNP和慢性DPNP(表1)[1]。
表1.急性DPNP和慢性DPNP的特点
DPNP常在夜间、压力或过度劳累时加重,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严重者可发生死亡,疾病负担重[3]。因此,针对DPNP及时进行规范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未尽之需
DPNP治疗现状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
面对已经出现的DPNP,临床上应如何应对?首先,需要继续执行之前的基础治疗策略,即有效的血糖管理和改善微循环等。其次,镇痛治疗对于患者获益与管理尤为关键,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疼痛,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疼痛管理方面,药物镇痛是DPNP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手段。DPNP患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遵循个体化用药、联合治疗、充足的疗程等原则,主要药物包括抗惊厥药物(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和钠离子通道阻断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局部用药等(表2)[1,4]。此外,一些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电刺激治疗、针灸治疗、近红外线治疗等,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或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1]。
表2.DPNP治疗药物用法用量
着眼临床实践,我国DPNP的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整体治疗率不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欠佳、治疗药物有限等:
研究显示,我国DPNP患者接受镇痛治疗的治疗率仅19.52%[5]。
由于DPNP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一些患者尽管接受大剂量药物治疗,但疼痛控制仍然不佳,或因为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下降[1]。此外,研究发现不足一半的DPNP患者对当前镇痛治疗药物表示满意[6]。
既往国内临床使用的DPNP治疗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卡马西平、度洛西汀、阿米替林等在国内均无DPNP适应症[3]。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是国内权威指南共识推荐的DPNP的一线治疗药物[1,4]。第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存在起效缓慢、副作用等局限性,亟需新的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来改变这一现状。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5月,克利加巴林——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获批了DPNP适应症,为DPNP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填补空白
克利加巴林为DPNP治疗注入新活力
克利加巴林是中国大陆首个获批DPNP适应症的1类新药,填补了国内十余年来无DPNP适应症获批药物的空白。作为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克利加巴林具有创新的并三环笼状结构,提升了分子刚性,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电压敏感型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具有高度的靶点选择性与靶点结合力[7],生物利用度更高、起效剂量更低、治疗安全窗更大,因而具有无需滴定的便捷性和快速缓解疼痛的疗效。
2024年8月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给药剂量的克利加巴林治疗DPN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证实,克利加巴林无需滴定,能快速起效,显著缓解DPNP患者疼痛,并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8]。
克利加巴林已获四部权威指南/指导意见推荐(表3)[4,7,9,10]。其中,《克利加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专家指导意见》(2024版)[7]为克利加巴林在 DPNP患者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指导意见指出,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为DPNP的一线推荐治疗药物。克利加巴林40mg/d与80mg/d均可有效控制疼痛,无需滴定,快速起效,持续应用耐受性良好[7]。
表3.克利加巴林的相关指南/指导意见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克利加巴林在国内上市的第一年就被纳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将于2025年1月1日开始执行),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该药物的可及性,有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更多患者切实获益!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治疗和诊断仍存在诸多挑战。药物治疗是最基础和主要的治疗手段。克利加巴林具有无需滴定、快速起效、耐受良好、持续有效的特点,且已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把更有力的武器,也为DPNP患者带来了更新更好的选择。期待这一创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得到合理、广泛的应用,造福广大DPNP患者!
信源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