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筚路蓝缕。
70年来,海北州气象局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主动担当作为,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来,一代代海北气象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勇担使命、开拓创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0年来,海北州气象局在省气象局及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部门。
艰苦奋斗—奠定坚实基础
海北州气象事业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海北州所属各气象台站相继建立,标志着气象工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式拉开序幕。初创时期的海北州气象局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海北气象人在交通和生活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在人迹罕至之地“开荒拓土”,建设气象台站。
1974年,经中国气象局批准,海北州气象局在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正式成立。1994年,海北州气象局随州府搬迁至西海镇,标志着海北州气象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海北气象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坚守在观云测天的岗位上,记录着海北广袤大地的阴晴冷暖。
海北州气象局成立时门源回族自治县办公旧址(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从1956年的莫尔斯电码发报,到70年代手摇电话发报;再到90年代短波单边带电台、卫星数据语音双向站、PES5000……。到如今的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和网络信息时代;从60年代开始每年在全州范围内发布中长期预报、专项预报,到1978年每旬增发1次旬预报,再到1996年改为每周1次,到现在的多频次、多角度、多方位、多媒体发布;从手工绘制天气图发展到自主创新数值天气预报,从站点预报发展到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从传统单一天气预报发展到面向多领域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气候预测实现由经验统计向客观定量化转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提前量、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天气信息从开始的国家秘密,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海北州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4.77%以上,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4.83%,暴雪预警准确率达84.48%,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0分钟以上。强对流天气预报更新频次达1小时、1公里。2023年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5.82分,高于全省平均值。
主动作为—助力“五个海北”建设
海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寒潮、暴雨、暴雪、冰雹、干旱、大风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70年来,海北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门源X波段天气雷达(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全州共建设各类自动气象站84个、新一代C波段天气雷达站1个、X波段天气雷达站1个等现代化观测设备,实现了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初步建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祁连县托勒气象站率先在全国开展无人值守国家站试运行工作,为全国国家自动气象站无人值守工作提供了“海北模板”,祁连、门源、托勒、野牛沟、刚察五个气象站被认定为百年气象站。
2008年建成的海北气象预警中心(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州县两级政府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州政府印发《海北州气象灾害预警叫应与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30个乡镇建设完成气象信息服务站,270人的信息员队伍覆盖到全州214个行政村,实现乡(镇)村(社)100%全覆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面对历次暴雨(雪)、冰雹、低温雨雪冰冻、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努力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报得准、服务零失误,为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部署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先机。
海晏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搬迁新貌(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提供多专业、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气象服务。高质量完成2021年“8·14”柴达尔煤矿重大溃砂溃泥、2022年“1·08”门源6.9级地震、2023年“70周年州庆”及环湖赛、“二十万人游海北”等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荣获“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突出贡献单位”。积极打造海北气象新媒体,“气象主播”栏目在“梦幻海北”受众量超50万人次,依托《祁连山报》“海北天气”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发布气象信息,受众人次约226万人次。2019年成立祁连山生态气象分中心,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大局,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提供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气象服务;与农牧、林草部门联合发布年度《生态气象监测公报》《祁连山国家公园海北片区生态气象监测公报》,助力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示范州建设。州政府印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人影作业和冬春季森林(草原)防火飞机增雨(雪)作业,对助力春耕春播、增加土壤墒情、修复生态环境、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向全州617家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高质量开展门源岗什卡雪峰登山、中央电视台湟鱼洄游季直播宣传、包忽图沐浴节、青超联赛等重大户外活动气象服务保障;面向交通、能源、电力等多行业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多渠道发布气象信息,实现预警信息、服务产品面向特定区域、特定用户的精准发布,助力加快构建“243”发展布局,有力支撑“五个海北”建设。
奋楫笃行——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海北州委、州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州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印发《全面推进海北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全面推进海北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气象工作纳入全州农口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召开年度气象高质量发展专题推进会,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工作。“一县一品”气象旅游品牌和“文旅+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稳步推进。2023年起,州政府将人工影响天气、区域自动站维持等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经费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全州4县政府相继出台文件、召开工作部署会,因地制宜贯彻落实《纲要》取得明显成效。海北州、祁连县将气象工作纳入地方目标考核管理序列,气象工作政府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海北州气象局业务平台(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组建4个创新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开展局校合作,共同创建林草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100亩良种繁育基地和1个共享实验室,联合申报获批专利3项,10项气象科技成果得到认定;推动预报员转型,制定班下科研计划,成功揭榜省局“揭榜挂帅”项目1项。全面宣传并精准落实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双定向”政策,11人晋升“双定向”副高级职称,实现副研级高工县局全覆盖。7人次先后入选省局高层次人才工程,1名同志荣获海北州最美科技工作者。递进式开展“一过程一策”科普宣传,切实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海北州气象科普基地先后被中国气象局、青海省科技厅认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青海省科研科普基地”,海北州气象学会获得2020—2023年度全省气象学会工作先进集体。选派2名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全州气象部门实现文明单位全覆盖,州气象局荣获“全省气象部门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省及全州巾帼文明岗”“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等多项荣誉称号,1名同志获得“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初心如磐践使命,奋楫笃行启新程。海北州气象局将传承“两弹一星”红色基因和70年厚重底蕴,紧抓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北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青海省气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