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 砥砺前行 柴达木气象谱新篇

回顾70年海西州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充满艰辛和辉煌、创新和突破、付出和收获。在三代气象人扎根高原,栉风沐雨的坚守下,海西气象事业一路高歌奋进。

开拓奋进——绘就海西气象事业从无到有美丽画卷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往无前的老一辈气象人发扬革命传统,在风雪弥漫的生命禁区,在漫漫黄沙的大漠深处建起了一座座气象站。 1954年1月1日,在察汗乌苏建立了海西第一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站址在都兰县察汗乌苏 ,海拔3189.0米。1955年建立了德令哈、格尔木、茫崖、大柴旦、茶卡气象站。1956年为保证北京-拉萨通航,在航线沿线建设了冷湖、诺木洪、沱沱河、马海等站,并在都兰、格尔木、沱沱河、茫崖、冷湖五站增建了探空业务,在五道梁、大柴旦、德令哈建立了小球测风。1957年建立了天峻气象站。1959年建立了香日德、察尔汗气象站。1960年建立了小灶火(乌图美仁)气象站。

图片

1967年石棉矿气象观测站职工合影(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随着老一辈气象人气壮山河的足迹陆续踏遍海西各地,柴达木盆地的气象资料也日臻完善,为青藏高原上祖国聚宝盆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数据支撑。

在岁月的历程中,总有一些特别的往事接续着前行的力量,充满着无限憧憬的未来。海西州气象局紧紧跟随青海省气象局和州委、州政府步伐,走过了70年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漫漫征程。

1954年1月建立的都兰察汗乌苏气象站不仅是海西第一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也是海西州气象局的前身。1958年7月在自治州首府大柴旦,经上级批准原大柴旦气象站扩建为气象台,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气象台。1959年7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水利气象局。1961年5月更名为大柴旦气象台,1964年9月10日更名为海西州气象台,1968年8月大柴旦气象台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气象台革命委员会,1973年10月成立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气象局,1981年4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气象局。1985年6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气象局。

尽心竭力——突破服务盲区补短板 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2001年,全州逐渐建成5个Milos500地面自动气象站和2个CAWS600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的采集、报文的编发、报表的制作、资料传输等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处理。2004年开始生态监测,包括德令哈干尘降,茫崖、冷湖、大柴旦、乌兰风蚀风积和天峻草场监测。

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优化国家级台站观测任务,取消云状和烟幕等13种天气现象观测,调减人工观测时次,取消夜间观测,调整部分编发报任务。

2022年,乌兰X波段雷达建成,2023年10月20日起正式业务运行。茫崖垂直观测系统于2023年5月1日起进入业务试运行。

图片

乌兰X波段雷达建成(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如今,海西州已建天气雷达2部,在建2部,地面气象观测站78个,德令哈、天峻、茶卡、大柴旦、冷湖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百年气象站,州内建有2个高空气象观测站,1套垂直观测系统,2个酸雨观测站,6个生态环境监测站,1个GPS\MET观测站,主要业务有地面观测、农气观测、高空探测、酸雨观测、生态监测、人工增雨、雷电灾害防御等。现已建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网。

凝心聚力——冲破准确预报天花板 提高气象预警水平

海西州地处全国天气系统上游,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干旱、大风、寒潮、暴雨、暴雪、冰雹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70年来,海西州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如今,依靠人工智能和多源资料融合预报技术,海西州构建了高分辨率快速更新的智能网格滚动要素预报系统,实现强对流临近网格预报10分钟更新。

图片

业务人员正在做放球准备(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2016年,面对海西东部多轮强降水天气过程,州气象局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过程前反复研判,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将暴雨落区精准到乡镇,同时通过《重要天气预报》递进式服务,滚动订正预报结论,确保预报准确率。在过程中,通过预警信号来弥补短期预报过程中的不足,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以后,随时汇报雨量实况和卫星云图发展趋势情况,同时通过叫应机制与各单位应急联动。过程趋于结束时,继续追踪服务,为各单位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应对提供保障,注重对强降水形成机理、极端个例、技术路线等进行复盘总结,为应对下一步过程累积经验。

2022年8月,那河流域汛情严峻,鸭湖水位上涨期间及时选派骨干人员赴鸭湖开展现场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其间为那河流域应急抢险提供气象决策依据260余期。

近年来,随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民众、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海西州气象局在成立之初,就担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如今,州气象局围绕防灾减灾、产业“四地”建设、生态文明等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气象服务。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青洽会”、国际自行车赛等多项重大活动中,也留下了海西州气象部门的服务印记。

扬帆破浪——向海西气象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海西各地区、各部门坚定不移,凝聚发展合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共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海西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州气象局与各市、县(行委)政府签署《共同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5个市、县政府成立气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召开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出台相应举措办法。与州水利局、农牧局、交通局、林草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签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与格尔木市气象局签订《共同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联合下发《落实共同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工作方案》。海西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卓著。

图片

在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景区开展人工增雨(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有效发挥气象科技先导性作用,不断加强人事人才工作。海西州气象局现有职工105人,本科及以上人数占比95.2%,硕士研究生3人,高级工程师15人。州级创新团队3支,县局创新团队4支。2019年至今,海西州气象部门共有7人入选“青海省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其中“科技骨干人才”2人,“青年气象英才”5人。2人入选地方人才计划,其中“青海省昆仑英才?拔尖人才”1人,“柴达木英才?海西工匠”1人。3名气象工作者被聘为海西州应急专家。

如今,海西的专业气象服务更加“扩大化”,气象监测站网更加“精密化”,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准化”,决策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更加“生活化”,海西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将更加日新月异。

秉承初心——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

70年开拓奋进,70年薪火相传。1958年成立大柴旦气象台党支部,当时有党员13人;1984年6月成立了州气象局党支部,有党员21人。现在,海西气象部门共有党员56人,占全州职工的53%。从第一个党支部建立至今,海西气象部门始终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将党中央和上级党组决策部署贯穿到海西气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组织、思想建设,强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努力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和水平,更好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持续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多次获“全省气象部门综合考评优秀达标单位”,荣获“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单位”“州直模范机关”“平安机关”“省级卫生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晋升为省级文明单位。

我国的气象事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海西新一辈的气象人将接续披荆斩棘,奋勇争先,踏上柴达木盆地气象事业发展新征程。(青海省气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