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光伏企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类光伏企业。
2.企业技术总经理张昕宇表示,开放的合作心态和全球技术交流是助推技术提升的关键原因。
3.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合作取得了众多成果,如高效光伏电池和模块性能监测算法等。
4.除此之外,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5.斯蒂芬·罗达教授表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能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4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一系列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追“智”逐“绿”,齐头并进。
该如何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或许,一家中国制造类光伏企业的发展故事可以给我们启示。
“开放的心态,和全球科技工作者、创新工作者以及光伏前沿研究专家们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化的技术交流,是助推我们近些年出现技术提升、实现技术井喷的关键原因。”
——企业技术总经理 张昕宇
“我对与中国以及中国各行业合作的机会始终保持积极且兴奋的态度。”
——企业合作方、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 斯蒂芬·罗达
“中国非常擅长快速实现规模化,鲜有国家能与之相比”
这家中国光伏企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制造类光伏企业。技术总经理张昕宇博士介绍说,该企业的新产品一直引领着行业发展。
张昕宇:“我们连续位居全球出售量第一,是首家实现100吉瓦出货、200吉瓦出货,以及最近实现300吉瓦出货的企业。从技术角度来讲,公司以技术为依托,非常重视技术和研发。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授权专利4000 多项,在多个领域形成了绝对的国际领先。”
企业的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源于自身的技术积累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开放的合作心态。在企业的合作伙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研团队看来,双方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斯蒂芬·罗达说,中国光伏企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产业与创新副校长斯蒂芬·罗达教授
斯蒂芬·罗达:“这家中国企业在光伏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市场中的主导企业之一,而且长期以来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并非从零开始,是在已有的长期且稳固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合作)能确保研究成果切实为社会带来益处并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太阳能电池,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积极影响。”
企业技术总经理张昕宇博士说,双方通过联合申报科技类项目,共同开展基础科研平台的研究,在颠覆性机理研究、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落地优化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合作开发的新技术为产品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企业技术总经理张昕宇博士
张昕宇:“比如最近关于光照下器件结构变化的研究,当具体到微观结构变化对产品的影响时,文献研究相对较少,只有一些理论模型和猜测式的分析。我们抱着疑问的态度与科研团队开展探索,根据他们的要求准备样品,进行相应处理后拿到他们的实验室做分析和深度表征。很快,我们就收到了他们非常直观的现象表征反馈,节省了我们很多猜测和从产品端去做试错和验证的周期。”
通过合作开发的先进监测和分析算法,能够对光伏电池和模块的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光伏电厂的运营和维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成功实现了对特定关键元素的回收率达到80%,为新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供应。
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斯蒂芬·罗达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中国团队的高效和专业。
斯蒂芬·罗达:“我与中国值得信赖的行业、投资者以及政府有着长期的一系列合作关系。我发现澳大利亚很擅长从0到1的创新,而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非常擅长将成果进行规模化推广,也就是从1到100。能够快速实现规模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我们想要确保我们的创新成果或技术有最大机会实现规模化并走向全球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在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伙伴们,他们具备支持技术发展、积极投入合作并且能够快速实现规模化的能力,而且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在这类技术领域的规模化速度能比中国更快。”
“Gap是个好词,通过合作可以互补不足”
双方的合作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们共同推动了计算机仿真模拟等先进技术在光伏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系统的性能、效率和可靠性。通过数据共享和算法研发,实现了对光伏电池性能的更精准监测和预测,生产效率相比之前提高了25%。
在合作过程中,人和人的交流是核心环节。企业技术总经理张昕宇说,如果沟通信息有偏差或相互理解不到位,就会导致数据出现错误。那怎么办?先探讨、再重做,最后发现了很多以前默认但不准确的点,双方收获都很大,也让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和相互信任。
张昕宇:“建立双方的互信基础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未来能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起合作共赢的互信,让技术开发真正做到无国界、无边界,为了共同的目标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找到方向。”
企业技术总经理张昕宇博士接受总台记者专访
现在,双方的项目交流更加频繁,而且非常高效。比如,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实验得到的样品,可以在中国的实验室进行复刻和数据复现。同时,很多数据呈现数字化,通过分析软件和技术方式可以联网看到实时过程数据。
新南威尔士大学沈岩松教授认为,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互补互促。
新南威尔士大学反应流动实验室主任 沈岩松教授
沈岩松:“gap 这个词其实是个好词,正因为有这个 gap 我们才有合作的可能啊。假如企业在基础理论方面或建模领域非常强的话,那其实它也就不需要和我们合作了。像我们是技术理论和建模方面比较强,但是工艺方面的知识相对现场来说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合作可以互补其中的不足。”
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也进行了深度合作。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斯蒂芬・罗达教授认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使得人才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实际的产业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斯蒂芬・罗达:“学校的教学是围绕社会影响力展开的,而社会影响力不仅仅是指企业赚很多钱,还体现在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回收利用等方面所带来的更大的社会影响,让那些聪明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去攻克我们社会面临的难题,这让他们觉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而且当看到这些领域取得成功时,我们也能看到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环境的改善。”
“对于与中国的合作机会,我始终保持积极且兴奋的态度”
良好的国际合作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促进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斯蒂芬·罗达说,和中国企业的合作能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资源共享。
斯蒂芬・罗达:“这次合作不仅为更好、更可持续地开发太阳能电池板新技术提供了广阔机会,还有助于开展回收利用相关应用,实现关键元素和关键矿物质的完整循环利用,使其能重新用于制造新的太阳能电池板等等。当然,还有劳动力发展方面的意义。所以这是一种多方位的合作方式,既能确保我们拥有用于制造新太阳能电池板的更好技术、太阳能电池板回收利用的更好技术,还能培养出合适的劳动力,切实助力推动市场中的相关机遇发展。”
斯蒂芬·罗达说,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式的合作。与多个高校、科研所展开合作,是企业持续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的源泉。同时,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研成果也能通过企业的产业平台得到更好的应用转化,如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光伏监测,为光伏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斯蒂芬·罗达与中国的公司、投资者以及政府有着深度合作,至今已经将近 10 年了,涉及众多不同的行业领域,比如先进制造业、增材制造、环保技术、回收利用、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他说,这种合作成效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中,也产生了更多经济效益。
斯蒂芬・罗达:“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研发出来的技术,能够在中国进行规模化应用并推向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来产生社会影响,促进经济和环境的改善。而且这并不局限于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是全球化的企业,所以不仅仅是聚焦于中国市场,而是把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以及中国投资者当作可再生能源这类技术走向全球的跳板,并且能够快速实现全球化布局。”
虽然罗达教授不会说中文,没办法用中文交流,但并不妨碍他和中方团队的科研合作。他说,自己对于中国团队未来的合作抱有很大期待。
斯蒂芬・罗达:“我对我们与中国以及中国各行业合作的机会始终保持积极且兴奋的态度。我自己每年会去中国四五次甚至六次,而且我们还在中国有专门的团队致力于支持相关研究和合作事宜。我觉得,随着我们不断研发新技术,我们与中国投资者以及中国各行业在回收利用、清洁能源以及环境气候相关活动等领域开展合作的能力将会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素材来源 |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财富故事》
记者丨张爽 谢鹏 刘鹏
撰稿|王鑫
签审丨王倩
监制丨蔡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