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燕赵大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核,燕陶文是研究燕、赵文化重要样本。
为深入了解燕陶文,促进古文字及古陶文研究的交流。由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河北省金石学会、易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燕陶文发现137周年暨《燕下都陶文》出版座谈会,于12月2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
研讨会现场(杨楷捷 摄)
燕下都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王城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燕下都陶文材料于1887年由晚清金石学家潘祖荫发现。
《燕下都陶文》一书,作为首部对燕陶文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整理的书籍,对燕陶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考释和研究。据悉,《燕下都陶文》共收录燕陶文资料1380件(含以往著录误收的非燕陶文和疑伪品陶文共13件)。书中首次公布的新见燕陶文252件。
《燕下都陶文》作者于军(郭恩桥 摄)
《燕下都陶文》作者于军早年就接触陶文。参加工作后,他因兴趣开始收集、研究带字陶片。多年研究中,不少专家学者提供鼓励、指导,帮助他把收藏和研究心得转变为可供利用的优秀资源。
《燕下都陶文》所收陶文(杨楷捷 摄)
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金石学会名誉会长谢飞先生表示,燕文化和赵文化是河北大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核。《燕下都陶文》一书中所反映的文字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燕、赵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为燕赵文化的交流互动、传承演变提供了资料和样本,有助于研究者将视野从微观的文字资料研究拓展到宏观的地域文化。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杨学新教授认为,要继续挖掘、发扬和传承燕赵文化,把厚重的历史资料变得灵活易懂,让当地年轻人想起来、记起来、说起来。(杨楷捷)
查看原图 2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