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总结

今年一共读了50多本书,挑一些值得一说的整理总结一下吧。


一、畅销书

今年读了几本畅销书,有的是曾经的畅销书,有的是现在的;有的虽然畅销,但真正读完的人不多;有的曾经畅销,现在已经无人问津了。


《圣经》★★★★

图片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书,但据统计,即使是在基督教国家,真正完整读完圣经的也并不多。就好像中国人大都能说一句「有朋自远方来」,或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真正通读过《论语》《孟子》的比例就不高了。

我读的是英文KJV版本,参考了NRSV以及中文和合本与思高本,总共花了11个月,600+小时,在今年1月底读完。所以,虽然被归入到今年的阅读总结里,但实际上大头都是去年读的。

版本的话,英文版推荐NRSV,中文版推荐思高本。不过我觉得确实也不需要全部通读,感觉可以把NRSV版本圣经的部分篇章,拿来作为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有助于学习英语以及了解西方文化。如果让我选的话,旧约我会选择《创世纪》《约伯记》《箴言》《传道书》和《雅歌》,新约则只选择《马太福音》和《使徒行传》。对于了解圣经思想,传递的智慧,以及语言特色,读这么几卷也就足够了。

而在写读后感时还没有感受到的,后来才有所体验的就是,阅读过一遍圣经之后,对于理解西方文艺作品,比如小说或者影视剧,都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难免受到宗教习俗文化背景的影响,比如作为中国人,从小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一些看法或者认知,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之中。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或者表达。

同样,《圣经》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其塑造的文化框架,也渗透到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之中。对《圣经》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体会西方表达者的精神世界。

比如后来读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时,虽然书中没有标注,但是可以猜测作者的这种想法背后,其潜意识可能是怎样的。


《周易》★★★☆

图片

作为中国的「群经之首」,《周易》的知名度也是无需怀疑的。同样,对于这部延续两千多年的畅销书,实际读完的应该也比例不高了。

阅读《周易》同样也是一次祛魅的过程,我也为此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读后感:花将近200小时研读周易,理解了它为什么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兴起

总的来说,在近代《周易》研究之前,两千多年对《周易》的解读,大都是解读者为了自我表达,而做的牵强附会;而对《周易》的应用,则更多的是一种看似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实际上似是而非、充满模糊适配的巴纳姆效应。

《周易》的价值,仅在于作为两千年前的文本材料,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当时的信息而已。至于对今天的现实意义,不过就是一种包装而已。

如果谁说是从《周易》中获得的启发,那其实是他本来就已经有的观点,恰巧在周易中看到有些朦胧模糊的表述,好像是那么回事,于是就硬靠上去对号入座了。就好像天上的云朵到底是像猫还是像兔子,是你自己决定的,而不是云朵决定,你早就在脑子里想好了那是只猫,云朵只是你拿来表达的工具而已。

据李镜池说,两千多年来,解读《周易》得书籍不下三千种,我根据作者、出版社,选了十几种对照阅读,其中最好的版本是高亨的《周易大传今读》与《周易古经今注》。这是古史辨派的解读,摆脱了传统周易解读的束缚,真正把周易作为历史材料进行研究,而不是作为圣经进行膜拜。而且作者训诂功夫扎实,也没有什么崇古的毛病,体现了科学研究的风采与精神。


《翦商》★★★

图片

这是最近的一本畅销书,而且里面也有作者对《周易》的解读。

恰好我读《周易》时,最终也是信服了高亨的版本,以及顾颉刚、李镜池的古史辨派的解读。作者在书中说,《周易》就是文王翦商记录,我还挺新鲜的。但细看之后发现,很多地方都是缺乏依据的个人猜测。

而且,我去阅读了作者参考文献中的考古报告原文,发现有些地方的描述同样也添加了个人猜测,把事实和观点混谈了。

这本畅销书如果写成历史小说,那应该会更精彩些,我也可以给更高的分数。但遗憾的是,作者是以非虚构类形式来写的,那就有问题了。

不过,整体的史观还是认可的,而且也确实提供了一种解读角度,所以总不至于差评,及格总还是有的。


《金瓶梅》⭐⭐⭐⭐⭐️

图片


今年我的个人最喜欢的书top 10榜单出现了两次变化,一次就是发现了《金瓶梅》,也写了上万字的读后感:花200多小时研读《金瓶梅》,满足了我对它的所有幻想,还有惊喜

可能销售量上没有那么高,但是知名度却毫不逊色。《金瓶梅》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符号,相声段子里如果说在研读《金瓶梅》,你就已经可以嘿嘿嘿了。

不过就像《圣经》和《周易》一样,真正通读过全书的,估计同样也不多了。

我是我是崇祯本和词话本两个版本对照着读的,感觉两个版本各有千秋,都值得一读。

如果你想了解明朝时的市井风物,商业社会,你应该读一下《金瓶梅》;

如果你想领略过去民间的方言俗语,生活细节,你应该读一下《金瓶梅》;

如果你想追寻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人生百态,经历的人情世故,你应该读一下《金瓶梅》;

如果你想探索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感受中国小说艺术的巅峰魅力,你更应该读一下《金瓶梅》。


《留东外史》★★★★

图片


估计听说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吧,但它确实曾经是一本畅销书。在一百多年前的民国初期,这本书被再版10次,并且一再续写,续集也反复再版,从此开启了「黑幕小说」写作的浪潮。只不过因为后来被左派作家们划入到「鸳鸯蝴蝶派」,因此在建国后就没有什么声响了。

作为一百多年前的畅销小说,里面暴力色情政治窥私,各种元素一样也不落,同时也很有些思想性和艺术性在里头。作者虽然还是归属于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下,但对无政府的社会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抱有同情态度。给小说做批评的张冥飞,就是早期介绍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编译的列宁的《劳农政府与中国》也很有些影响力。

而作者不肖生对于流量密码显然驾轻就熟,后面转行写武侠小说,成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父,在《留东外史》中也都能看到一些苗头了。

不过,书中有不少地方写得太过啰嗦,有些情节也显拖沓。毕竟当年是按字数付稿酬的,所以大概作者是想多赚点钱吧。


《传习录》★★★

图片

作为王阳明的心学经典,同样应该也是名气大于内容,知道的人多,通读过的人少。但是在我看来,实在有些难达预期。

整部著作确实有些亮眼的地方,但是问题也同样严重。

虽然王阳明很想搞出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论,但实际上,像任何理论一样,心学也有它的适应征:那就是只能用于个人的自我修行,以及个人与外界的关系,而不能用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以及社会组织中的建设。

因此,王阳明没有意识到其局限性,而不恰当的扩展其适应征,翻来覆去就是重复那点东西,很有一些腐儒遗老的碎烦和絮叨。

而差不多就在同一时期,西方开始出现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放弃对“绝对真理”对执着,不去奢求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对理论。

所以物理学家帕格尔斯在《完美的对称》中说:

“一个探索者应有的特质,是对复杂性的容忍和对矛盾的欢迎,而不是渴求简单和确定性。几个世纪前,当一些人停止了搜寻绝对真理,转而开始研究万物工作的原理时,现代科学便诞生了。奇怪的是,放弃追求绝对真理后,科学反倒开始取得进展,同时开启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只有人们明白科学的暂时性,并愿意做出改变,甚至是彻底的变化,科学知识才能开始革新。”


《智人之上》★★★

图片


这是今年刚出的一本畅销书,作者赫拉利曾经写过《人类简史》,读过感觉还不错,所以这本也拿来读了一下,同样也未达预期。

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于AI相关的类比是有些意思的,但是对未来的展望,就比较扯了。

前面几章就是之前几本书中内容一个大概的概括,而后面的预测,涉及到政治学、AI的相关内容,想法就有些稚嫩了。

比如作者认为AI会给独裁者带来两难的问题,就是把独裁者想的太简单了。同时对于AI对民主的影响,分析的又太过肤浅。

而最受不了的,是作者一方面强调所谓「主体间的事实」,一方面又自己设定价值评判,将民主归为正义,极权归为邪恶,感觉就像小学的时候看《变形金刚》,汽车人霸天虎的斗争。

除了一些点状的信息,以及偶尔的有趣的想法之外,总体比较失望。

我是对照英文原版读的繁体中文版,简体中文版中大概有200多处删减修改,绝大多数是一些字眼的回避,大段删减主要集中在第五章,不过也不算太多。这些删减并不影响整体阅读,即使读了原著,也仍然失望。



二、对冲阅读

有个英文单词serendipity,意思是一种好运气,可以让你在偶然间获得有趣或者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不期而遇式的欣喜,正是阅读所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为了追求这种欣喜感,我会做一种对冲式的阅读,从而为获得serendipity尽可能的提供条件。

比如我在阅读《圣经》的同时,也读《复杂生命的起源》《道金斯科学入门》;在读《周易》的同时,也读《科学革命的结构》。希望可以形成一种「对冲」,不让自己在任何一方陷入过深。


《科学革命的结构》⭐⭐⭐⭐⭐

图片


今年读到的个人最爱top 10的另一本。

读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对科学的认知实在太肤浅太狭隘了。我曾经把科学简单的与「实证主义」「客观性」「可证伪性」这些关键词建立联系,都是太过表面化的理解。如果只是强调这些,那么科学充其量只是一种更令人信服的思想流派,一旦获得更多人的信奉,也就难免要像古代很多伟大的思想流派一样,要被宗教化。

而如果要防止科学被宗教化所侵蚀,其关键就存在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之中。科学不是简单的什么「客观真理」,而同样也是人类从事的活动,是充满主观性的。但是,恰恰是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之间的这种互动方式,所形成的一次次科学革命的结构,在维系着它对宗教化的抵抗。

科学是一种实践时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科学可以被热爱,但不能被皈依。

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重新框架了我对科学的认知,也启发了对更广阔领域的思考,堪称人类智慧的北极星!

多说一句,这本书我是对照英文原著读的,原著的语言实在太精炼了,而且充分发挥了英语语法的优势,很多地方如果要用汉语翻译清楚的话,可能需要有大段的解释,非常不容易。目前市面上翻译的版本都称不上特别理想,还是建议对照原著阅读。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图片


这不是一本自助式的心理学读物,而是给心理咨询师看的。不过作为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帮助。

作者欧文·亚隆是个很有趣的人,在这本讨论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感的著作中,时不时会跳出一些小幽默来。而且整本书的讲述非常平实诚恳,不装逼,不端架子,不故作深沉。从哲学基础,到心理学理论,再到咨询实践,把这四个主题非常清晰地串联起来。



三、英文原著

有些书没有中译本,有些书的中译本质量不够理想,所以就读了英文原著。可惜我只懂一门外语,也就只能读读英文书了。


《Other Rivers》★★★★★

图片

作者何伟,曾经写过《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这是他今年的新书。

8月份刚读完的时候,还在豆瓣上标记了。结果10月份的时候就搜不到了,书评也没有了,我想这本书应该也不会有中译本了吧。

这本书记录的是作者2019年到2021年,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的经历见闻和感想。

前半部分,作者把自己2019年在成都的经历,与1996年在涪陵教书时的经历做了对比,从两代大学生的表现中,呈现了中国这二十多年的发展。

后半部分,则是进入2020之后的记录。与国内的官方叙事和西方媒体的反华叙事都不相同,我在作者的记述中找到了更多的共鸣,让我庆幸那三年的经历感受,总算还是被人记录下来了,虽然他不是个中国人。

作者延续了一贯的写作风格,可以在各种细微之处,洞察出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再结合一点纽约客式的小幽默,金句迭出,轻松又不失深刻,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我认为作者是懂中国的,在书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中国的感情。


《Chinese Funerary Biographies:An Anthology of Remembered Lives》★★★★☆

图片


这本书其实是有中文版的,叫做《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是上海古籍出版的。但是中译本有些问题。

一是前半部分的翻译,有些地方有低级错误,比如司马懿和自己西南的敌人作战,分明是蜀国,结果翻译成吴国。而且还有几段内容,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删掉了。

二是原著中有不少注释都很有帮助,提供了很多延展信息,中译本中都没有呈现。

另外,中译本对于墓志铭只是简单的呈现原文,完全没有注解,对照英文原著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墓志铭的原文。

英文原著非常精彩。在正史逐渐沦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以及记录年代的时刻表时,正史的价值已经实在是微不足道了。而当时的人写的墓志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无法被正史记录的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丈夫对妻子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感情,看到父亲对子女的感情,看到弟弟对姐姐的感情,这些被儒家礼教压抑在人伦约束中的真情实感,都在这些墓志铭中呈现出来。尤其姚勉为妻子写的那篇墓志铭,最令人动容!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市井生活,商业活动。尤其宋代提供的模板化的墓志铭服务,可以推测当时商业之繁荣,让人对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知。


《#Republic》★★★★

图片


这本书也有中译本,叫做《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但是翻译质量一般,而且主要是中文版也有些删减,以至于影响到内容的质量了。

英文原著还是值得一读的,讲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对民主与公共性的危害。读这本书的感觉,和当时读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有点像,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焦虑。但是,这种对人性的焦虑,就像是死亡焦虑一样,是对一件不愿接受但又必然发生的事情的无力感,其实是无解的。

作者也许因为被象牙塔所束缚,忽视了很多实操时的问题。所以,就像是相信圣诞老人的孩子一样,可以提出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但除了天真可爱之外,恐怕在现实中帮不上什么大忙。

所以,对这事的态度,也就不妨参考一下对待死亡的态度:

得病了就尽量治疗,治不好也就坦然面对,自我安慰;但无论如何不去折腾什么长生不老药,企图一劳永逸,那反而可能死得更快。



四、一些小说笔记

在我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真正记录时代变迁的,是当时的流行文化,而不是官方叙事。就好像如果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感知这个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活,我会去社交媒体里寻找答案,而不会去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虽然很多人可能不喜欢社交媒体里的内容,但必须承认那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文化。

所以,在读完《资治通鉴》之后,我放弃了读二十四史的想法,可能也就前四史值得一读吧,唐代之后的正史记录已经完全变成意识形态说教了。反而是同时代的民间流行文化,更让人看着可爱,这也是读《金瓶梅》《留东外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林外史》★★★★☆

图片


可以说是一部儒林系列剧合集,或者是一部「儒林列传」。虽然是长篇小说,但其实是系列短篇连缀成篇。如果站在长篇小说的角度,会感觉「有佳句无佳章」;但如果当作是个短篇小说集,那就会发现这些短篇,绝大多数都非常精彩。

作者化用了很多过去笔记小说中的段子,讽刺水平堪称宗师级别。难怪鲁迅那么喜欢,原来他的小说中有太多《儒林外史》的影子。

不过,虽然在语言和艺术性上,可算是近乎完美;但在人性的剖析与深度挖掘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因此也难称为极品了。

这里推荐一下上海古籍的《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里面几位清代批评家的批语都挺精彩的。可能受到吴敬梓的影响,所以在批评的时候,也都不乏讽刺幽默,尤其几个地方,几位批评家意见不一,互相争的很有意思。


《老残游记》★★★

图片


这部小说有个不错的开头,各种描写生动活泼,又有当时的市井风物,情节上批判谴责得也痛快淋漓。

但往后越读越觉得不对味,主要是作者思想上实在太过迂腐狭隘。

作者儒释道经典应该学得不错,人也聪明灵光,也学过一些西方科技的知识,了解一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常识。

但是,在西哲方面,应该是几乎空白,对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了解太少,所以会有很多自以为是盲目自大的看法,那种满清遗老的气质让我很不舒服。

其实,你能像王国维辜鸿铭一样,在学贯中西之后,最终放弃西化而选择中国文化,那也是很值得尊重的。人家同一时期的《人间词话》中都引用尼采叔本华了,但作者显然对国外思想有所抵触,对留学生颇有微词,而对西方译著的兴趣,可能也只在福尔摩斯上吧。


《古今笑》★★★★★

图片


年底花100多个小时,读完一本笑话集,又叫《古今谭概》,就被冯梦龙圈粉了。

书中截取了很多前人的笔记小说,同时也有作者自己的记录。好多现在的相声、脱口秀技巧,都能在书中找到渊源。书里也有些荤段子,都荤的很别致,而毫无庸俗下流之感。

可以说既有趣,又能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真正做到的寓教于乐,很对我胃口。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全书一共三十六篇,每一篇开头的序言都非常精彩。另外,作者在文中偶尔的点评,也都不乏亮点。

别管在思想上怎样的约束与限制,中国从来不缺有意思的妙人儿。



最后说一句,虽然我在上面对一些书不乏批评,但绝不是说那就是本烂书,它们都还是值得花时间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