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哪本回扣多订哪本”,别让教辅沦为“教腐”

AI划重点 · 全文约1103字,阅读需4分钟

1.近期,多地查处涉及教辅领域违规征订、行贿受贿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教辅材料市场庞大,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其中蕴藏的“商机”,乱象纷呈。

3.由于教辅材料征订过多,学生负担加重,家长经济负担增加。

4.为此,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包括全面推行教育“减负”,严格落实“一教一辅”。

5.另外,加强机制建设,防患未然,如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我推荐课外读物,主要考虑哪种回扣多。”被查处的中部某县教体局一名教育股长,曾连续4年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征订两种教辅材料,共收受回扣上百万元……近期,多地查处的一些涉及教辅领域违规征订、行贿受贿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顾名思义,教辅应该是辅导学习、辅助教学的资料。在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教辅成了“刚需”,市场十分庞大。相比于教材,教辅的选择余地很大,定价也非常“灵活”,一些别有用心者看到了其中所蕴藏的“商机”,乱象纷呈:学校安排一科订一套,有些老师还会另外增订,不为教学只为拿回扣;刚识字的一年级学生,也要统一征订两种课外文字读物;教辅推荐订购层层加码,有地方8年间教辅征订人均费用翻番……

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学生购买到不适合自己的教辅材料,还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严重妨碍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相关报道显示,某地有学校由于教辅材料征订过多,孩子根本学不过来,学期结束了还有好些教辅材料没开封。

在一些地方,教辅之所以变成“教腐”,关键是商家、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等多个环节深度捆绑形成了复杂的利益网络。有教辅代理商透露,一本教辅材料,刨去发行、税费等成本后还剩不到三成收益,而拿出一到两成用来给回扣,成为所谓的“行规”。面对盘根错节的灰色利益链,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首先,要全面推行教育“减负”,严格落实“一教一辅”。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多次出台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规范管理的相关规定。许多地方明确规定,一门科目最多订一本教辅。对于教辅征订乱象,相关部门应该纳入专项监督检查范畴,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谈话、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学校调研了解教辅材料的征订、使用和管理情况。

与之同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及时公开教辅材料的征订和使用情况,方便接受社会监督。相关部门要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比如在纪委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监督举报专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其次,加强机制建设,防患未然。比如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明确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在教辅材料征订中的权力和责任,防止权力滥用和违规操作。要进一步完善教辅材料征订管理制度,明确教辅材料的征订范围、标准和程序,确保教辅材料的选择使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的教辅改革探索经验颇具借鉴意义。据悉,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江西省相关部门就推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包括中小学校不再统一订购各类教辅材料;省教育厅组织全省1000余名一线优秀教师,编写覆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段、各科目的学习辅导资料,供师生免费下载使用等。这些针对性极强的举措,起了“釜底抽薪”的效果,完全可以推而广之。

教辅材料过多过滥,将滋生教育领域腐败,严重污染教书育人环境,损害教育的形象和声誉,不容等闲视之。斩断教辅材料背后的灰色利益链,刻不容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