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盘点2024年十大最失望AI产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NMO科技】科技圈永恒的主题是“喜新厌旧”。2024年,一个个新潮旧憾的故事就这么发生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手机厂商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2024年,它们并没有选择沉默,至少在百元机这个市场,没人再动它们的蛋糕。当年的“中华酷联”格局犹在眼前。多年以后,当大厂们朝着高端市场进发,金立、酷派却掉到了百元机市场,令人不胜唏嘘。

图片

  这一年,一些熟悉的手机配置也悄悄消失了。百瓦快充虽然惊艳,但似乎卷过头了;2亿像素摄像头也未能成为主流,毕竟实用才是硬道理……其中一些不乏亮点,如今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为更新的技术或方案让路。

  机圈的格局似乎已有定论,车圈则是风云变幻,有的造车成了,有的突然暴雷了,还有的是小透明,或许是在酝酿着下一次的华丽转身。2024年上半年,车圈大佬从未如此近距离登上前台,这都要拜雷军所赐。哪吒汽车前CEO张勇为此努力在学雷军的营销之道,频频露脸却频频陷入争议。当潮水退去,张勇也尴尬地回到了本来的位置。

图片

  2024年,是AI加速落地的一年,有成功的例子,也有令人失望的例子。如果让CNMO来盘点2024年最失望的十个AI产品,内容可能有失偏颇,但让AI来盘点呢?说说你认为的2024年最令人失望的AI产品,我们就以这个问题向文小言“讨教”,下面是CNMO得到的十个答案。

Meta的AI角色

  扎克伯格梦想有一天Facebook或Instagram可以像一个统一的AI模型一样运作。但Meta的AI角色未能达到用户的期望,主要在于其互动体验不够自然和贴心,让人感觉像是在与机械对话而非智能伙伴交流;创新方面也显得平淡无奇,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或创意,难以点燃用户的热情。

图片

Ai Pin

  去年11月,Humane推出了售价699美元的可穿戴设备Ai Pin,号称能取代智能手机,通过语音指令就能拍照、录像、问答和发送信息。它可以用掌上投影替代屏幕,触摸板辅助语音操作,甚至可以像胸针一样别在衣服上。

图片

  但Ai Pin从发布前就状况不断。在宣传视频里,它两次回答错误,让公众开始质疑其能力,公司不得不紧急剪辑视频。到了今年4月,当产品终于发货后,用户的反馈却是一片吐槽:运行慢、音乐播放不给力、投影仪在强光下失灵、发热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更让人沮丧的是,为了正常使用,用户每月还得额外支付24美元订阅费,否则设备就成了摆设。

Rabbit R1

  Rabbit R1和Ai Pin属于是穿戴设备中的“卧龙凤雏”。今年1月,Rabbit R1一登场就火了,两天内售出2万台。

  Rabbit CEO表示,Rabbit R1简化了操作,无需打开应用,直接下命令就能完成任务,比如叫车。许多消费者被吸引,期待它带来无缝的AI体验。但也有声音认为,r1功能有限,不能打电话、上网,还得依赖手机,吸引力不足。

图片

  实际情况是,Rabbit R1很多功能还在概念阶段,实际使用中问题不少,如系统漏洞和性能不稳定。用户体验远低于预期。更糟糕的是,R1还曝出安全漏洞,可能泄露所有历史响应记录,这让它的声誉大打折扣。

微软Office Copilot

  文小言称,有用户发现这款AI产品有时提供的建议并不实用,甚至误导,尤其是在复杂的办公场景中,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不是提高。

谷歌Bard

  作为聊天机器人,它提供了有趣的互动,但在信息准确性、对话连贯性和个性化体验上不如竞争对手,使得用户逐渐失去兴趣,未达到预期的用户粘性。

索尼AFEELA概念车

  索尼大法好,但索尼智能汽车未必好。索尼造车是出了名的慢,而小米汽车到明年年中就要发布第二款车型了。

图片

  AI认为,索尼概念车中的AI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座舱体验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的功能,例如自动驾驶的可靠性问题和人机交互界面不够人性化,导致试用者的不满。更令人失望的是,索尼将卡拉OK功能上车吹上天。Sony Honda Mobility会长兼CEO水野泰秀沾沾自喜表示:“在行驶过程中,可以跟乘客一起唱喜欢的歌曲,这将使移动中的体验更加丰富。”但这个配置在国产汽车上已经不值一提。

WeHead

  AI评价这款AI显示设备利用虚拟人脸形象与用户对话,但由于其“冷静”和无表情的表现,整体响应时间较长,声音听起来更像Siri或机器人,用户体验不佳,显得不够自然和亲切。

图片

苹果Vision Pro

  今年2月,苹果推出了首款头戴设备——Vision Pro,定价超2.5万元,这是苹果迄今最贵的产品之一。

图片

  关于Vision Pro,市场反应褒贬不一。这款混合现实设备的用途似乎还在摸索中,不确定是为游戏玩家还是专业人士打造。库克也坦承,3500美元的价格标签让它更像是个小众尝鲜品,而不是大众市场的选择。AI认为,这款混合现实头显定价高昂,并且由于重量大、佩戴不适、应用程序生态系统有限等原因,普通消费者难以找到日常使用的理由,导致市场接受度不高。

Apple Intelligence

  有调查显示,47.6%的iPhone用户认为AI是购买手机时的重要考量,但苹果的AI功能似乎没能打动他们。

  报告显示,73%的用户觉得Apple Intelligence的功能“没太大价值”,甚至“几乎没用”。问题出在“摘要”功能上——原本是为了帮你筛选重要信息,避免被海量通知淹没,但现在却因为“AI幻觉”而时不时出错,让用户感到困扰。

图片

  第一批体验苹果智能的用户已经抱怨连连,主要就是因为“摘要”经常搞砸。明明是为了节省时间,结果反而增加了烦恼。

  关于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合作方,最近传闻四起。之前大家都猜会是百度,但后来有消息显示,苹果可能在接触更多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百川智能、字节跳动、月之暗面和腾讯。至少有6家公司在传与苹果洽谈合作。看起来,国内用户要用苹果智能,还遥遥无期,这怎能不认人失望?

AI客服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用智能语音服务代替真人客服,但这招却让不少顾客直呼“不好使”。AI客服有时就像个“答非所问”的机器人,想转接真人客服?难上加难!

图片

  用户们反映,偏爱真人客服的原因无他,就是AI的能力跟不上。遇到像快递失踪这类棘手问题,AI客服只能干瞪眼。特别是对老年用户来说,AI那套专业术语理解起来太费劲了,体验感大打折扣。

写在最后

  2024年,科技圈的故事充满了转折与反思。从手机厂商的沉浮到AI产品的起落,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市场的冷酷现实。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在追求高端化的道路上逐渐迷失,而百元机市场则成了它们最后的避风港。车圈的风云变幻,让我们看到了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与陨落,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品牌的命运。

  在AI领域,虽然技术日新月异,但不少产品却未能达到用户的期望。无论是Meta的AI角色、Ai Pin的硬件缺陷,还是微软Office Copilot和谷歌Bard的信息准确性问题,都表明AI的应用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索尼AFEELA概念车、WeHead和苹果Vision Pro等产品,则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具前瞻性的公司,也可能面临技术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2025年,我们期待看到更成熟、人性化的AI客服系统,能够真正理解并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而非简单地重复预设答案。对于智能穿戴设备和混合现实头显来说,提升用户体验、简化操作流程以及确保数据安全将是关键。智能手机市场可能会继续细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李想在最近的采访中告诫雷军:要想造车成功,All in AI就完了!这不无道理。2025年,造车圈仍然很残酷,AI的加速落地对车企而言是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