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郭因先生的艺格
文/陈烨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生于1926年的郭因先生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逆境中奋起求学,勤于读书与思考的他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投身美学研究,而后著书成说,形成一派美学思想,其理论涉及基础美学、文艺美学、艺术美学、生活美学等诸多方面。改革开放后,郭因先生将其思想与现实结合,在“建构和谐社会”的核心下,首创“绿色美学”,追求“三大和谐”美学,并进行学术实践活动。治学之余,郭因先生寄情书画,颇具风范,飘逸灵动,极富性情。
美学先声
明代思想家陈白沙在其《论学书》中道出一个治学态度:“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意思是知识渊博的同时还要注重实用,也就是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郭因先生的美学研究正正体现着这一理念。他早在五十年代便确立了美学研究这个方向,在当时,这个领域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而他却在艰难的环境下写出《中国绘画美学史稿》《生活用品的美学》《艺廊思絮》的书稿。
八十年代,郭因先生的努力终于付梓,《艺廊思絮》《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审美试步》等著作陆续出版,其中,《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从美学角度阐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理论发展过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来,这在当时是美学领域的重要发展,从而开辟出美学研究的新道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被学者认为是“确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范畴……对绘画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做了全面探讨”。可以说,郭因先生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美学先声,他的著作为当时的美学研究和美学理论建设发出了强劲之音,正如学者李建强说的:“(郭因)对中国古典绘画美学史和绘画美学理论的研究作了拓荒的工作,填补了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晚年郭因接受媒体采访
先生画画:精、气、神
郭因先生曾在其著作中写道:“虬松之所以成为虬松,是因为它在生长时受到过怪石的压迫;奇峰之所以成为奇峰,是因为它在出现前受到过山洪的洗礼。”言中无不流露出他坚韧的气质,而郭因先生作画,也蕴含着此种气势。郭因先生的画作多游艺山水,时而山峦挺拔,时而秀水蜿蜒,总是充满着勃发昂扬的精、气、神,和他的美学思想颇为相似。
郭因先生素养深厚,见识广阔,以学者之姿寄情笔墨,格调高雅,所谓:“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他的创作,是来自于生活与经历的升华,是美学积累所折射出的精神与气度,情感与审美和笔墨相通,恣意和洒脱跃然纸上,“画之妙处,不在华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细,而在清逸,”气韵流淌而精神灿烂,犹如他的美学思想一般积极而富有能量。
先生写字:真、善、美
蔡元培在其《真善美》一文中道出三者关系:“因善离了真,不免以恶为善;离了美,不免见善而不能行。”而郭因先生的美学思想延续了对真、善、美的探讨,他认为 “要想挽救危机,人类就需要进行三种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三个‘化’,即真化、善化、美化;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也是在此基础上,他发展出绿色美学。
观郭因先生的书法,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真、善、美”和谐思想,其书风透露着真情实感,自然而明亮,质朴中流露出单纯,不禁想起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过:“我总想不使光阴虚度,努力求知,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使自己日益接近真善美。”
郭因先生说自己信奉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确实,其一生都在大浪中坚守,为理想和目标坚持,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书画创作,都以一颗始终如一的“真善美”之心体现着不喜不惧的“精气神”,实在令人钦佩。郭因先生艺格高尚,是吾辈后生之楷模,在此祝郭老美学、艺术之路长青!
《憨山德清诗》 34cm×34cm 2018年
《吟风弄月 卧雪眠云》 67cm×18cm×2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