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
2024年,我因采访去过很多县城,心中一直有疑问:县域产业如何避免“内卷式”竞争?县域参与产业转移如何解决品牌和人才问题?
在湖南衡阳市衡阳县的采访经历让我感触颇多,这座并没有丰厚基础的县城,把“时间”做成了产业。
衡阳县鼎一科技产业园
鼎一科技生产研发的热转印绿色数字印刷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I摄
产业之新在于观念之变
早就听闻湖南衡阳县在承接沿 海产业转移方面较有特色,今年 5 月, 我特意驱车来到衡阳县,探寻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密码。
调机芯、装字面、装表针、套表壳……一批批机械表经过10多道工序后下线发往国内外。这是我在衡阳县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以下简称“钟表产业园”)里看到的景象。
衡阳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但近年来,该县把培育发展壮大工业摆在重要位置,把钟表产业集群发展摆在了首位。
对一地经济而言,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领域,只有落后的思维。
“看到衡阳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支持钟表产业发展,我们几个在广东创业的老乡决定返乡发展。”在广东摸爬滚打20多年的衡阳船山时间谷钟表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灵军告诉我,随着越来越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钟表产业园,钟表生产企业可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据统计,截至11月底,衡阳县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内累计投产企业100个,正在装修即将投产6个。衡阳县县长孙浩告诉我,一个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品牌创建于一体的钟表产业集群在衡阳县逐渐形成。目前,时间谷成表企业生产所需全部零部件均可在园区自主生产。
其实,发展钟表产业,衡阳县没有先发优势,拥有百年钟表文化的福建漳州在2012年就喊出了“中国钟表之城”。令我纳闷的是:就这两三年,衡阳县凭什么可以让钟表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并在全国钟表产业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采访中,大家提得最多的是:转变观念。衡阳县主要领导的思维理念顺势而变,同样是发展钟表产业,衡阳县的钟表产业园没有停留在初级代加工层面,而是围绕品牌和研发做了长远布局。
观念变化让“芙蓉”牌、“南岳”牌手表重获生机,当地钟表企业变成产品制造商、品牌创造者,产业链不断拓展、价值链不断延长。
12月中旬,我联系唐灵军时,他正在外地参加钟表展。他告诉我,衡阳的钟表产业发展态势不错,新一代“芙蓉”“南岳”牌手表正处在打品牌的关键时刻。
一年下来,我去了很多县城,发现县域经济发展多面临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缺少龙头型企业、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共性问题,衡阳县也不例外。当地产业人士意识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并从长远角度来谋划产业结构优化。
对此,孙浩思路清晰,“我们目前生产多以机械表为主,未来要增加电子智能手表方向的布局,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价值。”
衡阳县钟表产业的成功告诉我们,钟表产业这样的“传统产业”也能长成县域发展“摇钱树”。新产业之“新”,在于思维观念之变,要在竞争中强内功,以品质打品牌,以创新优品牌,打造县域经济的“金字招牌”。
衡阳县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I摄
引进来更要留得住
如今中西部地区县域正越来越多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虽然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为主,但也有地区开始承接高新技术产业。
不过,在实践中,一些县域引进了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却陷入招工难的境遇,一方面技术工人用工成本高;另一方面高端研发人才留不住,高新技术企业“落”不下来。
衡阳县招引高新企业的路径让我好奇,一个县城为何能够吸引高新企业将研发中心迁到当地?
“人才”这个词在采访中屡被提及。沿海企业往中西部转移产业,首先考虑的是人才问题。“我们的数字打印设备和耗材基地落在衡阳县,当初也有招不到人才的顾虑,厂区达产后发现,在这里招到的研发人才稳定性和效率高于其他县厂区。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湖南鼎一致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刚与我分享他的意外发现。
作为一个拥有近120万人口的县城,衡阳县把握沿海人才回流的趋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心落户。
在衡阳县,营造高新产业发展环境绝非喊口号。产业布局、人才资源、民生配套这几把刷子都很硬,才使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衡阳县多位高新技术企业主对我表示,得益于沿海人才回流,企业抢到了想要的科研人才,保证了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一位从深圳转移过来的手机零部件代加工企业负责人也坦言:“在衡阳县招工还有一个隐性‘利好’,当地工人的支出成本不高,但工作效率和产品良率都很高。”
我发现,衡阳县既重视促进人才的城乡流动,也重视挖掘和培育县域本土人才。目前,衡阳县一方面依靠湘南船山技工学校,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定点培养专业技工人才;另一方面完善引才措施,着力引进一批“学历高、专业精、能力强”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安居保障,着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孙浩告诉我,衡阳县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层次人才,衡阳未来要着力引进一批“学历高、专业精、能力强”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从人才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吸引各类人才筑梦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