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兰近三年96%矛盾纠纷解于村屯
□ 本报记者 马艳
□ 本报通讯员 韦玥伶 韦礼吉
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隐患547起,精细化解重点矛盾纠纷108起,回访率100%,收集解决困难诉求100余个;共立刑事案件160起,同比下降58.66%;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业务培训覆盖3071人次……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见证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筑牢平安根基的坚实步履。
东兰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是革命老区。东兰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吉楠介绍,面对复杂形势和风险隐患,东兰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排查预警、多元化解、督促巩固机制,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平安和谐,获评“2023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今年3月12日,经东兰县切学乡切亨村纳京屯全体村民同意并签订协议书及息诉息访承诺书,一起因水厂项目引发的土地矛盾在未激化前得到圆满解决。这起土地矛盾的高效化解,得益于东兰县“拔哥先锋队”工作专班通过开展下沉基层、深入群众、主动服务的方式,早干预、早介入,与群众就事论事,秉持群众利益最大化原则,帮助群众消除顾虑、化解心结。
预警在前,防患未然。东兰县对矛盾风险抓早抓小,防止事态扩大恶化。全县改进工作模式,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由乡镇综治中心根据性质、规模、调解难易、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分成绿色、橙色、红色三个等级,实行动态预警管控,直至化解销号。对“绿色”低风险矛盾纠纷实行现场化解,东兰县由网格员、村干部、法律明白人等为双方答疑解惑,消除误会;对“橙色”矛盾纠纷,引导双方到矛调中心讲法说理,通过多角度分析研判,联合化解难题;对“红色”矛盾纠纷,由县乡村三级联调,明确主办单位、责任领导、具体责任人和办结时限。
一些社会矛盾风险成因复杂、时间久远,化解难度大。东兰县委政法委科学整合优势资源和积极力量,形成克难攻坚共识,集智聚力妥善处理难题,避免“民转刑、刑转命”。东兰县推行共商、共议、共评的“三共”群众协商议事模式,打造“协商议事室”并延伸至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让群众“有地坐、方便说、能商量”,推动共治解纷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近三年,96%的矛盾纠纷止于村屯。
东兰县构建“两办督查室+纪委监委+信访联席办”“整体督+专项督”的督查形式,对解决中的矛盾纠纷以电话抽查、数据核查、实地调查、动态提醒通报等方式滚动督导,每月通报,倒逼相关人员抓落实。同时,以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为契机,建立信访矛盾纠纷化解督办机制,实行网络、电话、发函、领导“四级”督办模式。
在提升纠纷调处质效的同时,东兰县健全矛盾纠纷跟踪回访制度。针对调解结案的矛盾纠纷,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严格落实定期回访制度,对还未履行调解协议的,督促尽快履行;对发现的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同时,利用回访时机解读政策法规、倡导文明乡风,引导群众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维权,以求回访一户、影响一片。(马艳 韦玥伶 韦礼吉)
(法治日报)